做家务给工钱 对孩子好不好?
自从儿子升入初中以来,他对货币的使用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对钱的渴望也愈发强烈。虽然我们会给他一些零花钱,但他似乎总希望通过一些小小的策略来获得更多的收入。比如,当我们让他帮忙买些小东西时,他总会巧妙地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谋取一些小利。
对于儿子的这种行为,我始终觉得有些不妥,几次想要教育他。妻子总是为他辩护,认为这只是孩子对钱的渴望和对劳动应得回报的认同。她认为,儿子在帮助家里购物时,应该得到相应的报酬,这是合理的劳动报酬。看到妻子如此态度,儿子在这方面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深思熟虑后,我决定改变策略,采取“疏导”而非“堵塞”的方式。一天晚上,我与儿子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谈。我告诉他,无功不受禄,如果想赚取零花钱,必须通过正当的劳动,而不是靠耍小聪明。于是,我提议他可以在家里打工挣钱,比如帮我打印文章等。
儿子对这个提议非常感兴趣,虽然一开始他对电脑打字并不熟悉,但他却愿意努力学习和提高。每天完成作业后,他都会花时间钻研电脑打字,甚至在吃饭时都在念叨着字根。妻子虽然有些抱怨,但看到儿子的进步和热情,也逐渐理解并支持我的做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儿子的打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由于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出差,现在有了儿子的帮助,即使在外,我也能够顺利完成手稿的整理工作。我们父子配合默契,我写稿,儿子打稿,乐此不疲。
我的同事们对儿子的“打工挣钱”行为表示担忧,认为这可能会影响他的学业和养成斤斤计较的习惯。我坚信这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父母与孩子之间既有亲情的交流,也有市场观念与价值观念的培育。孩子帮助父母做事,父母支付相应的报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我对同事们解释:逐利是人的本性,是孩子实现自我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我们要让孩子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劳动挣钱是天经地义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无形的劳动价值转化为实用的使用价值所带来的成就感,会带给孩子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自豪。
事实证明,儿子的打工挣钱过程不仅让他学到了很多技能,还带来了多方面的进步。他的自觉劳动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这次暑假,他甚至主动提出要承包家中的晚餐,以减轻母亲的负担。在正当报酬的激励下,他还潜心钻研起了菜谱,从烹饪小白达到了自称的“三级厨师”水平。他在电脑技术方面的进步更是令人刮目相看,甚至在学校的比赛中获得了亚军。
看到儿子的进步和成长,我深感教育的真谛并非简单的说教,而是需要因材施教,顺应孩子的天性,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过去,他只对数理化情有独钟,由于经常帮我撰写文稿,他开始接触文字,久而久之,对写作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积极参与文稿的构思和修改,对用语、描写和构思有了自己的见解。最近,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提到他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看到儿子的进步,我倍感欣慰。他也为自己的成长感到骄傲,甚至开玩笑地对妈妈说,经常给他老爸打稿子,他都学会“偷”技巧了。
前几天,儿子的一篇文章在《华西都市报》的校园版成功刊登,朋友们来家里时都会逗他开心地说:“这篇文章是你爸爸帮你改的吧?”而儿子总是自信地回应:“不,是我自己的作品。”朋友听后,都会哈哈大笑。看着逐渐成熟自信的儿子,我满心骄傲。
关于孩子在家中的劳动是否应该获得报酬的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样会干扰孩子的正常学习,并可能养成斤斤计较的习惯。另一些人则认为应该早期教育孩子们通过劳动赚取报酬,让他们明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两种观点看似都有道理,但关键在于家长如何把握奖励的尺度。
在国外,许多家庭通过给孩子报酬来激励他们劳动。这种做法是否适用于所有家庭呢?关键在于家长是否能做到奖励适当有度。像文中的父亲一样,他很好地把握了奖励的尺度。当发现孩子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钱财时,他没有粗暴对待,而是通过合理的劳动报酬让孩子学会从正当途径赚钱。他既不过分溺爱孩子,也不无休止地给予奖励,而是鼓励孩子发挥潜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赚取相应的报酬。
这种教育方式符合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心理。给予孩子一定的报酬,作为他们出色完成任务的奖励,不仅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价值,还有助于培养他们“按劳取酬、公平交易”的观念。如果家长盲目地以金钱作为回报,甚至无条件增加报酬额度,教育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在金钱的利诱下,孩子可能会将原本应当自觉完成的事情也作为索取报酬的条件,从而养成斤斤计较的习惯。更严重的是,家长过分强调物质奖励的做法可能会增加孩子对金钱的欲望,使他们对金钱的认识走向极端。
任何事情都有其双面性,关键在于运用得当。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借鉴并适应这种教育方式,把握好奖励的尺度。在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也要教育他们明白劳动的价值和目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在付出与收获中成长,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回报。
(本文为阳痿网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媒体合作请联系:湘120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