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夸奖孩子有大学问
孩子的成长之路,如同绽放的花朵需要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同样也需要肯定与赞扬的鼓舞。如同过多的阳光和雨露可能导致花朵过度依赖,失去自我成长的能力,一味的笼统夸奖也可能让孩子产生盲目的优越感。这种缺乏真实能力的“自我感觉优秀”,会使孩子过分依赖外界的赞美,形成脆弱的自尊。一旦失去夸奖与表扬的滋养,他们可能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更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教育孩子应以“夸奖为主”,但并非绝对。过度的夸奖不仅会让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夸奖孩子的初衷是激励他们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适当的夸奖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当父母过度夸奖时,孩子可能会形成依赖心理,对批评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自我意识,做一点小事都希望得到夸奖,否则就可能选择放弃。
过多的夸奖可能带来诸多负面影响。过多的夸奖可能让孩子不愿努力就希望得到赞美,一遇到困难就容易退缩,缺乏信心。过多的赞美还可能让孩子误以为自己的言行能够讨得父母的欢心,从而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我意识。过分的夸奖容易使孩子变得虚荣、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一旦养成这种心态,日后纠正将十分困难。
父母在夸奖孩子时需要实事求是,避免夸大其词。最好是在夸奖的同时指出孩子的不足,做到“严在面上,爱在心里”。过多的泛泛夸奖会让孩子逐渐变得“麻木”,不再珍惜夸奖带来的自豪感和快乐感。所以父母在夸奖孩子时应该有所夸有所不夸。赏识教育虽然受推崇,但不应成为孩子生活的唯一动力。夸孩子需要讲究方式和方法,应该基于具体事实进行表扬和鼓励。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是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的,而不是通过父母的夸奖和表扬。这样才能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自我认同感。父母在夸奖孩子时应该遵循三个原则:夸具体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夸事实不夸人格。同时也要注意避免盲目夸奖带来的负面影响。赏识教育并不一定能培养出好孩子,过度评价可能导致孩子失去自我评价的能力。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来自于他们独立完成挑战的经历而非父母的夸奖。父母只需用平实的语言描述孩子的成功即可与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坚持科学的夸奖方式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和赞扬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自信而坚定地前行。赞美孩子,也是一门需要技巧的艺术。对于正处于自我意识构建关键期的孩子,外界的评价对于他们认识自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岁之前的孩子,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需要父母用智慧和爱心去呵护和塑造。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夸奖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夸奖并非简单的“你真棒”、“很好”等空洞的赞美。有效的夸奖需要技巧,需要父母用心去观察、理解和回应孩子的行为。
夸奖要适时适当。过度的夸奖可能会让孩子陷入自恋或自卑的泥沼,失去对自我价值的真实认知。父母应该在孩子表现出良好行为时给予肯定,让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值得鼓励的。
父母在夸奖孩子时,态度要积极。不应因为忙碌或心情不佳而随意应付孩子的努力。每一次肯定都是对孩子行为的认可,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夸奖要重在描述。描述性的赞美可以帮助孩子将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行为上,而非他人的评价上。例如,当孩子帮忙做家务时,我们可以说:“你帮忙摆碗筷,做了力所能及的事,真的很棒!”这样的赞美有助于孩子自我认知的发展。
父母在夸奖孩子时,应多夸努力而非先天条件。外表的美丽是短暂的,而努力和进步才是永恒的价值。认可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夸”与“奖”相结合,效果更佳。“夸”以精神表扬为主,肯定孩子的进步和表现;“奖”则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满足孩子的需求,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夸奖应以鼓励为主。鼓励与夸奖都是正向评价,但鼓励更注重过程,是对孩子努力的肯定和激励。这样的夸奖更具指导性,孩子更容易接受。
给孩子恰当的夸奖,是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自我认知的重要途径。父母应该明智地选择夸奖的方式和时机,让夸奖成为促进孩子成长的助力而非阻力。在爱的阳光下,让我们一起用智慧的夸奖陪伴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