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智商测试:从摆脱偏见开始

育儿 2025-06-25 16:09育儿知识www.xiang120.com

重塑智慧话题:智商测试的曲折历程与争议

随着期末考试季的来临,智商(IQ)这一词汇再次成为热议的焦点。尽管智商这一概念仅有百年的历史,但它所引发的关于人类智力的差异、智力的先天决定因素以及智商测定的准确性等问题,一直在学界和社会中引发尖锐的争论。

在智商测试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名字不能不提,那就是高尔顿。作为生物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的侄子,高尔顿是一个对测量充满狂热的科学家。他对世界的认知是,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测量的。在他的观念中,人的智力完全由遗传决定,为了人类进化的需要,应该只允许智慧曲线最高端的人生育。于是,如何准确地测量人的智力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寻找测量智力的方法,高尔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1884年的伦敦国际健康博览会上,他设置了一个“人体测量实验室”,并设计了一系列仪器来测试人们的各种能力。他检测了人们的视觉敏锐度、色度辨别能力、肺活量、听力以及双手的拉力和握力等。他的想法是,通过测试这些身体的能力,可以了解哪些人具备最“自然”的能力。他认为,越有天赋的人,其神经反应越快。他也纠结于是否应该通过测量头部尺寸来评估人的智力水平。他注意到许多他认为智力高超的男士都拥有较大的头部尺寸,这让他认为智力与头部尺寸有关。他自己却拥有一个比平均值更小的头部尺寸,但他的智力却非常高超。这让他意识到,智力水平并非完全由头部尺寸决定。尽管他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高尔顿最终意识到,试图通过简单的测量来预测复杂的能力是不可行的。他的所有测量结果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不能使用一些简单的测量来预测复杂的能力。

在智力的本质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种族和族群之间的差异。不同种族和族群之间的智力水平是否存在差异?这个问题也一直是争议的焦点。一些人认为不同种族和族群之间存在智力差异,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环境、教育等因素造成的。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需要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优势和潜力。

智商测试的历史是一个充满争议和曲折的过程。尽管我们一直在寻找准确测量智力的方法,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智力的复杂性。智商只是一个数字,它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全部智慧和潜力。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我们应该珍视每个人的独特性,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第一章:智力测量表的诞生与比奈的贡献

当智力的测量踏上之路时,法国出生的比奈便在其中扮演了引领者的角色。这位出生于法国尼斯市的学者,对智力的研究充满了热情与执着。在智力研究的早期阶段,他曾经历过一些波折,包括人的头盖骨、研究面相、手相和字相等,但他意识到智力不仅仅是感知能力那么简单。最终,他的这一洞见让他走向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

一次偶然的机会,比奈找到了将智力测试付诸实践的可能。当时的法国为了普及教育,要求所有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教育。这导致了一个问题:那些智力有缺陷的儿童也被送入了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当局面临一个挑战,那就是他们需要识别出这些特殊的孩子。他们缺乏有效的识别工具。于是,法国成立了一个委员会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奈被任命为其中的一员。

比奈与西蒙共同研发了一种名为比奈-西蒙量表的新方法,专门用于诊断儿童智力的异常。这套量表包含一系列逐步提高难度的试题,通过孩子们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智力水平。这套量表的设计非常巧妙,从简单的任务如盯住一根火柴、区分巧克力与木块,到更复杂的任务如描述物体区别、凭记忆画出图案等,逐渐递增的难度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它不仅考虑了孩子们的心理年龄,还考虑了他们的实际年龄。这一创新使得比奈成为发明智力测验常模量表的第一人。

比奈-西蒙量表的出现引起了轰动,它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心理测量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有名的修订版本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推孟教授在1916年完成的斯坦福-比奈量表。推孟教授的最大贡献是引入了“智商”这一概念。智商是通过心理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衡量的,这一观念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这一改变使得智力的测量更加标准化和客观化,也使得心理测量领域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这一进展在心理学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改变了人们评估智力的方式,还对社会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美国发生的两件事引发了社会对智商测试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一是移民问题、二是士兵选拔问题。这两个事件都凸显了智商测试在公共政策中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引发的社会影响和挑战。尽管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智商测试作为一种有效的评估工具对于教育领域和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应用智商测试时必须谨慎并关注其潜在的社会影响和挑战以确保其公平性和准确性。他们在人群中已呈燎原之势,占据了相当的比例,降低了整个国家的基石素质,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一比例仍有继续增长的可能。随着大量不受欢迎的南欧和东欧新移民的涌入,弱智人群的比例急剧上升。

美国的心理学家亨利戈达德发现了比奈的测试题库,将其引入美国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1910年,戈达德受邀对每日新至美国的移民进行智力测试。那些坐在头等舱或二等舱的旅客只需进行简单的例行询问,对于在三等舱和底层舱的乘客来说,他们则需前往特定地点接受严格的测试和询问。未能通过测试的移民将被拒之门外。

测验使用的是经过英语翻译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语言的障碍,底层劳动者在面对这样的测试时,结果可想而知。戈达德及其助手发现,大部分的犹太人、匈牙利人、意大利人以及俄国人被检测为弱智,他们的智力年龄低于比奈-西蒙量表上的12岁标准。

正如罗伯特格雷戈所言,心理测验在历史上曾遭滥用,应引起我们的警觉。无私的“科学”也可能被有害的社会意识形态所利用。

心理测验在20世纪初的美国获得了另一次大规模应用的机会,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需要选拔大量士兵和军官,心理学家们被委托进行士兵的选拔和安置工作。基于之前的心理测验,他们编制出了的甲、乙两种测验,并对200多万名官兵进行了智力检测。关于在军队中实施的大规模心理测试的效果,存在诸多争议。但无论如何,这种大规模的测试使智力测验逐渐在美国流行起来。在一战之后,智力测验迅速进入工业部门、公立学校和大学。

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开发了一个全国性的智力测验,对近700万的儿童进行了测试。当代知名的测验,如韦克斯勒智力测验、学术能力测验(SAT)和研究生入学考试(GRE),都可以追溯至这些早期的测验。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呢?智龄是一个衡量智力的尺度,表示一个人智力达到的年龄水平。两个相同智龄的人并不一定具有相同的聪明程度。例如,一个7岁的儿童如果其智龄为9岁,与另一个实龄为10岁而智龄也为9岁的人相比,虽然他们的智龄相同,但聪明程度显然不同。比率智商的提出解决了这一问题,它表示智力的相对水平。这一方法也存在其局限性。

智力测验作为衡量人们智力的工具,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应用。从最初的智龄概念到比率智商的提出,人们对于智力的理解逐渐深化,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争议。如今,我们需要更全面地认识这一领域,确保智力测验能够真正反映一个人的全面能力,避免片面性和误解。智力商数,简称智商,以符号IQ表示。它是衡量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IQ的计算公式为:智力年龄除以实际年龄再乘以100。这个计算方式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相比较,并通过乘以100将结果转化为整数。其中,IQ为100代表智力的一般水平。超过此数值,表示智力水平较高;低于此数值,则代表智力水平较低。

这种比率智商的计算方法存在一个问题。它假设智力年龄会随着实际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特别是在一个人达到大约16岁之后,智力年龄就不再随着实际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导致了一个不合理的现象:在成年期,人们的智力水而比儿童期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的心理测量学家韦克斯勒引入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并改进了智商的计算方法。离差智商不再使用智龄这一概念,而是根据一个人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来衡量。它基于标准差和平均数进行计算,更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为:IQ=100+15Z。其中,Z代表标准分数,它是某人在测试中的分数与同龄组平均分数之差除以该组人群分数的标准差所得的值。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一个人的智力水平,避免了比率智商存在的缺陷。

现在,大多数智力测试都采用离差智商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它不仅考虑了个人在测试中的绝对得分,还考虑了其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离差智商更能真实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水平,是现行通用的智商计算方式。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