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妈妈为什么不得月子病?
外国妈妈们似乎没有像中国妈妈们那样经历重大的营养流失,生产后的后遗症对她们来说似乎并不严重。这种差异背后隐藏着一种不同的风俗和习惯。坐月子与否,其实与当地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紧密相连。中国妈妈们选择坐月子,而欧美妈妈们不选择坐月子,这背后都有各自的理由。随着中国人饮食习惯的改变,也许有一天这个传统风俗会消失也未可知。
那么,为什么洋妈妈们不坐月子呢?让我们关注孕产妇对几种关键营养素的需求。
一、蛋白质是足月胎儿成长所必需的营养素。胎儿自身需要蛋白质-800g,加上胎盘等需求,共需向母亲身体索取900g蛋白质。
二、铁对于胎儿制造血液和肌肉至关重要,还需在肝脏内储存部分铁,以供出生后6个月内的消耗。而孕妇还需要额外储存铁以应对生产时的流失。
三、钙是胎儿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素。孕后期胎儿每天从母亲身体抽取约300mg钙,而孕妇本身也需要储存足够的钙以备哺乳。
四、维生素B族的需求量在孕期也会增加,与孕妇和胎儿的新陈代谢密切相关。维生素C以及其他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也有所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维生素A的摄入在生产之后会增加,超过平时的1.6倍以上。
怀孕期间,由于各种营养素需求增加且增加幅度不同,对于没有营养意识或条件的家庭来说,确保孕妇的合理膳食是一个挑战。等到生产时,孕妇体内的营养储备可能已所剩无几。这些营养储备的补充对产妇至关重要,否则可能造成永久伤害。在中国,这一需求催生了一种生产后集中补充营养的风俗,也就是坐月子。
坐月子,可以说是中国女性重获新生的机会。在中国北方,坐月子期间通常会给产妇准备特定的食物,如猪蹄炖黄豆、鸡蛋蘸芝麻粉等。这些食物主要提供蛋白质、钙及其他矿物质和维生素。南方因饮食文化丰富,坐月子期间的膳食更为多样,但未必完全合理从营养素搭配的角度。
怀孕期间的营养素缺乏可能会通过妊娠反应表现出来。例如,缺乏B1可能导致疲劳、虚弱等现象。叶酸是胎儿神经发育的重要营养素,缺乏可能导致神经系统发育不全、兔唇等。其他B族缺乏还可能引发流产等问题。
尽管胎儿的血液与母亲的血液不会混合,他们通过胎盘交换营养物质,但这种交换几乎是单向的。母亲通过动脉向胎儿提供营养素,而胎儿将代谢废物和毒素送到母亲的静脉中。这导致母亲的血液中废物突然增多,肝肾负担加重。母亲需要更多的维生素C来解毒和排毒。
无论是中国妈妈还是外国妈妈,产后恢复都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而坐月子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风俗,虽然有其独特之处,但也反映了母亲们在产后恢复阶段的营养需求和对健康的重视。关于蛋白质,在中国,我们的饮食来源大多以植物为主。植物提供的蛋白质并非是最优质的蛋白质。对于中国的孕妇来说,她们在孕中期需要额外增加15g的蛋白质,到了孕晚期更是需要增加至25g。而相比之下,欧美孕妇则主要以肉蛋奶为蛋白质来源,她们在孕期每天只需额外增加9g的蛋白质摄入即可满足需求。值得注意的是,蛋白质的代谢过程离不开维生素B族的参与。如果缺乏B族,即使孕妇摄入再多的蛋白质,也难以充分利用这多出来的几十克。
谈及钙质的摄取,让我们看看刚出生的婴儿。他们的骨骼中所有的钙质都是从母亲那里得来的。随着婴儿的成长,母亲会付出更多的钙质。钙在人体中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提高免疫力、提供肌肉收缩的动力以及维护神经系统健康。如果母亲在孕期流失了大量的钙质却未能及时补充,她的抵抗力会大大减弱。
在中国,有一种传统观念认为产后需要坐月子,期间不能随意开窗,否则容易受风得病。而这与产妇钙质缺乏有关。当钙质严重不足时,会导致神经系统的不稳定。维生素B族与钙质都是神经系统的关键营养素。当它们缺乏时,产妇的神经会变得极为脆弱,可能出现抑郁或易怒等极端情绪。这就是许多新手爸爸困惑的原因为什么自己的妻子在生下孩子后情绪如此起伏不定。
在欧美的孕产妇营养结构调查中,我们发现她们在孕前、孕中及孕后的钙质摄入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这是因为欧美的饮食习惯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钙质来源。与蛋白质一样,她们在孕期并不需要额外大量补充钙质。她们的抵抗力与生产后的状态与正常女性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也没有必要在生产后过度保养。
尽管外国妈妈们在怀孕和生产过程中营养流失较少,后遗症较轻,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的健康状况就比我们优越。事实上,她们在随后的岁月里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健康问题,如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这并非要鼓吹欧美的饮食结构优于中国,而是指出每种饮食结构都有其优缺点。
欧美的饮食结构使她们在怀孕生产阶段相对轻松,但也因此让她们在某些方面失去了平衡。蛋白质和钙质的充足摄入虽然让她们在孕期相对轻松,但也为她们的健康埋下了一些隐患。她们过于关注食物的营养而忽视其他养生方面,如衣着、住宅环境和运动等,这可能导致她们在其他方面流失宝贵的营养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欧美老年人群中轮椅使用者的比例更高。
坐月子与否其实与当地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中国人选择坐月子而欧美不选择坐月子都有其内在的道理。但随着中国人饮食习惯的改变,或许有一天这个传统风俗将会消失也未可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关注健康、平衡饮食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