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磨练儿童的意志力
比尔盖茨在小学时,曾经历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徒步行军活动。那一年夏天,学校组织了为期一周的五十英里徒步行军,许多家长担心孩子受伤,纷纷劝阻他们参加。比尔的父亲却鼓励孩子抓住这次锻炼的大好机会,坚信这是培养孩子坚韧意志的时刻。在父母的支持下,比尔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
行军的第一天,由于新靴子不合脚,比尔的脚后跟磨破,脚趾也遭受了不少痛苦。尽管他的脚开始红肿,鲜血从伤口流出,老师劝他放弃,但他却坚决不肯退缩。老师只好打电话通知他的父亲,期望父亲能劝说比尔回家休息。当比尔与父亲通话时,他坚定地告诉老师,他要继续坚持下去,正如父亲所说,直到他自己认为可以停下来为止。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意志力并不仅仅在我们追求大目标时才需要,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样重要。缺乏意志力的人,即使生活在平凡中也会觉得苦不堪言。对于那些从小被过度保护的独生子女,尤其需要经历磨练,否则他们可能无法适应未来的竞争社会。
美国的杰奎琳夫人,作为前总统肯尼迪的妻子,深知锻炼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她的儿子约翰曾是一个羞怯、依赖性强的人。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杰奎琳决定让儿子接受锻炼和磨练。她送约翰去各种训练营,让他学习驾驶帆船、独木舟、爬山等技能。在孤独的环境中学习独立生活,甚至在野外求生。这些经历让约翰逐渐培养出刚毅果断的性格,成为一个自信、向上、理性和练达的青年。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让孩子吃苦并不需要制造特殊的苦难。只要让孩子承担他们应有的责任,完成他们应该完成的任务,就能达到锻炼意志、增强毅力的目的。无论是日常生活、家务劳动还是学校活动、社会公益,只要孩子能够参与,就能在他们的意志上产生积极的影响。家长需要做的首先是别把孩子当婴儿,要充分认识到孩子的能力水平,让他们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吃饭穿衣开始,让孩子学会自理。也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习惯,让他们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只有经历过磨练的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坚定前行。大多数三四岁的孩子天生对劳动充满热情与兴趣。他们会争抢着去倒垃圾、帮忙拣菜、扫地抹桌。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劳累或是觉得他们越帮越忙,常常将他们打发到一边。这样的做法不仅剥夺了孩子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也让孩子失去了在劳动中学习、体验乐趣的机会,更传递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劳动是一种负担。有些家长甚至将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这更让孩子觉得劳动是一种痛苦。家长们首先需要自我审视对劳动的看法,重新认识并珍惜劳动的价值。
实际上,许多家长自身是非常吃苦耐劳的。他们希望将最好的东西传给孩子,那么为什么不将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也一并传承呢?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不仅可以加深亲子关系,更可以让孩子在劳动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乐趣。家长们应该鼓励孩子,赞扬他们的劳动成果和劲头,让他们明白劳动是一种美德。
除此之外,让孩子经受一些“磨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孩子总是做家长精挑细选的轻松、简单的任务,一旦遇到突如其来的困难,他们可能会手足无措。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遭遇失败才能深刻体会成功的喜悦。时常遭受小挫折的孩子,才更有可能不被大的打击所吓倒。在过去挫折中学习克服困难方法的孩子,才更有可能拥有摆脱困境的能力。让孩子吃苦受难,是为了让他们身体、智力、意志品质都得到锻炼。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走路以锻炼体力,搬重物以激发他们动脑筋找出最省力的方法,参加夏令营以学会适应新环境并解决未曾遇到的问题。
除了经历磨难,坚强意志的培养还需要正确的对待成功与失败的良好心态。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学会客观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成功时,让孩子自豪但不骄傲;失败时,让孩子失望但不气馁。这样,孩子才能勇往直前。
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孩子可能无法全面分析问题。当孩子做成了一件事或达到了目标时,家长应该引导他们思考成功的真正原因。当孩子犯错或没有达到目标时,家长需要冷静地帮助孩子分析原因。错误和失败是孩子努力过程中的一部分,它只表示努力尚未完成,决不是真正的失败。家长应该关注问题本身,给孩子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形成对错误和失败的正确认识和态度。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