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帮孩子建立自信心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并激发其潜能?关键在于精神因素。教育界的共识是情绪智商(EQ)的重要性不亚于智商,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已成为人类战胜自我过程中的突破性进展。古人和现代实例都证明了精神因素在决定事情成败上的巨大作用。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表明了对学习潜能的挖掘必须认识到精神因素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为孩子树立信心呢?给孩子传递信心和希望。历史上有个犹太人越狱的例子,他在艰难的过程中始终不放弃,依靠一块象征希望的“砖头”坚持下来。我们应该像这个犹太人一样,给孩子树立信心,让他们积极向上,开拓进取。鼓励孩子找回自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自信心是实现这种自尊心的关键。在学习中,家长和老师应该关注孩子的优点并及时鼓励,让孩子在学习上树立自信心。例如,高宠的故事告诉我们,老师适当的鼓励可以使原本表现不佳的学生树立信心并快速进步。家长应该多鼓励孩子而不是采取高压政策。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孩子,家长要耐心等待并鼓励他们在自己的节奏下进步。
除了鼓励之外,换一种表达方式也很重要。当孩子做事做得不好或有欠缺时,家长或老师应避免批评他们“太差劲”,而是换一种方式表达意见:“如果……,就更好了”。这样的表达方式可以让孩子接受并愿意改进。在幼儿园中,一位老师通过积极的评价和倾向性的动作、眼神来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活动,取得很好的结果。家长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期望和鼓励。无声的欣赏或鼓励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一个孩子在表演时得到父母的赞许目光和微笑,会让他们更有信心并发挥得更好。这种无声的支持和关注对孩子来说是宝贵的鼓励。作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密切关注孩子的表现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这些策略都有助于激发孩子的潜能并建立自信心让他们充满自信和活力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对孩子的每一次努力,无论是微小的还是显著的,家长都应给予关注和反应。这种敏感性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一个简单的肯定动作,如数学老师对曹飞的点头鼓励,就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意愿。
这位新来的数学老师以她的亲和力和对学生的鼓励方式,改变了曹飞的学习态度。一个简单的拍拍肩膀、点点头的动作,传达了对曹飞努力的认可,这无疑树立了曹飞的信心,让他更加愿意投入到学习中。
鼓励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不同的孩子,需要采用不同的鼓励方法。家长和老师应当深入了解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最适合孩子的鼓励方式。平平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改变鼓励方式,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不断进步。
鼓励并不等同于无原则的赞美。真正的鼓励是让孩子有机会展现自己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潜力。过度的赞美可能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认为只有得到他人的夸奖才算成功。面对没有赞美的现实,他们可能会感到困惑和失望。
鼓励孩子的独立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包办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实际上是对孩子独立性的剥夺,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家长应该给孩子机会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信。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吃饭,即使他们做得不够快、不够完美,也要给予鼓励和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走上独立解决问题的道路。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鼓励的重要性,采用适当的鼓励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也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信,最终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这种鼓励和引导,无疑是对孩子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