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育中的不正常现象
警惕早期教育中的神童化现象
目前,早期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尤其需要关注那些偏离正常轨道的“神童化”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忽视了孩子脑发育的自身特点,过早地将小学内容甚至幼儿园的学习任务提前到0至3岁的婴幼儿阶段。这不仅剥夺了孩子们享受大自然的机会,更让他们失去了通过感官接受刺激、储存信息的关键时期。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结构,由数以亿计的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从胎儿三个月开始,神经细胞便迅速增长,每分钟超过二十五万个。新生儿的脑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在出生后继续生长和发育,逐步完善其功能。特别是在一岁时,脑的重量已经达到成人的半数。而零至三岁则是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
神经系统的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这意味着在某些特定阶段,孩子们的大脑对某些刺激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和可塑性。在这个阶段如果给予适当的刺激和教育机会,将极大地促进孩子的大脑发展。反之,错过这一时期可能会导致终生难以弥补的缺陷。例如,我国明代被长期关押的皇子以及美国加利福尼亚被发现的“人工野孩”吉妮,都是因为缺乏早期教育和环境刺激而导致大脑永久性损害的典型例子。
具体到每个孩子的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关键期。例如,孩子四到六个月是吞咽咀嚼的关键期;八到九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而七到十个月则是爬行的关键期。这些关键期在不同的孩子身上可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和不平衡性。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应该在早期教育中抓住这些关键期,为孩子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环境,提供符合他们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和教育机会。我们应该让孩子接触各种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让他们在大自然中自由和学习。还应该鼓励孩子们参与各种活动,如音乐会、画展、体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来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
现实中一些父母为了追求短期的成果和所谓的“神童”,强行让孩子在三四岁时就认识几千个字,甚至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大部头书籍。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孩子们的童年乐趣,还可能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长期来看,这种教育方式很可能让孩子失去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兴趣,最终落后于同龄人。父母和教育者应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身心健康的孩子。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一些家长回顾自身经历,往往希望自己未能达成的人生目标能在子女身上得以实现,这种现象反映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深深期盼。受某些舆论的影响,部分家长容易盲目跟从,随波逐流,虚荣心作祟导致攀比之风盛行。这种情境下,许多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潜在能力,只是一味地追求让孩子学习各种技能。
对此,我们需要家长以平常心态对待孩子,依照孩子大脑发育的客观规律,给予相应的教育机会。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会在各个方面展现自己的才华。只要父母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引导和教育孩子,他们必定会茁壮成长。
现实中存在一种片面强调智力开发的现象,许多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全面素质教育被忽视,导致孩子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特别是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特殊性,一些孩子在家长的过度照顾下缺乏爱心、尊重和同情心。他们不懂得分享,面对挫折时常常无法坦然应对。这种状况如持续下去,将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建立以及未来的事业成功。实际上,一个人的成功,智商只占20%,而情商则占到80%。情商的培养同样重要。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情商和做人之道,而不仅仅是注重他们的智力发展。例如,在婴幼儿时期,我们应该教孩子学会等待,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品格。让孩子明白爱是双向的,既要索取也要付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有些家长认为应该给予孩子自由,让他们自由发展个性。面对复杂的世界,孩子需要成人的引导和教诲去认识、辨别事物,并遵守规章制度融入社会。我们需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懂得遵守规章制度。这些才是给予孩子的最大自由。
应试教育制度是目前教育环境中的一个现实挑战。它侧重于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导致许多家长和孩子过于关注这两门学科的学习。一些教育工作者也过于注重智商的测定,而忽略了孩子的其他潜能和多元化智能的发展。实际上,智商的测定是有局限性的,它不能全面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
在孩子6岁以前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性格,为他们奠定高情商的基础。我们也应该鼓励孩子展现多元化智能,而不仅仅是局限于语言智能和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霍华德加,这位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提出了引人深思的多元智能理论。他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这些智能包括但不限于语言、数学逻辑、音乐、肢体动觉、空间和视觉、人际关系以及内省智能等。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有其特定的关键期,各种智能在这段时间内得到最优的发展。
比如,数学人才的成果往往出现在40岁之前,而音乐才华则可能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显现,如天籁之音莫扎特在五岁时便开始了作曲生涯。同样,运动员的潜力在青春期后方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强项和弱项。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侧重于“补弱项”,但这样的做法有时会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甚至放弃自己的强项。如今的早期教育面临一个观念上的转变:是否应该继续补强项而忽视弱项,还是应该让孩子自由发展,只在他们擅长的领域进行挖掘?
我认为,每个孩子都应该被鼓励发展自己的强项,并对此感到自豪。面对自己的弱项,他们应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去克服。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保证孩子的强项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同时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弱项得到提升。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善于发现并理解孩子的智能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策略。即使孩子当时并未展现出某种智能的苗头,我们也需要耐心地观察,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一旦发现孩子某种智能的潜力,就应该全力支持,鼓励并引导他们发展。
早期教育的商业化使得一些早教工作者在利益的驱使下,提出了违背大脑发育自然规律的观念,混淆了父母的教育观念,带入了误区。早期教育是一项关乎未来、托起明天太阳的重要事业。因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教育机会独一无二。面对这样的情况,一些亲子教育机构应运而生。但个别早教工作者为利益所驱,提出了一些错误的观点或理论,这不仅误导了家长,还可能对婴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在这个经济改革的时代,教育不可避免地与经济挂钩。但为了更好地培养下一代,早期教育应该少一些商业色彩,多一些科学引导。我们全社会都应该动员起来,尤其是父母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自然地学习,在玩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如果我们在这个关键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训练和开发右脑智力的刺激,他们必将更聪明、更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