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拟规定学龄前儿童 学会10以内加减运算即可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这份《指南》旨在促进3至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为老师和家长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这份《指南》根据儿童的年龄阶段,对3~4岁、4~5岁、5~6岁儿童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他们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的期望。它详细列举了各个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发展目标。例如,对于5~6岁的孩子,指南期望他们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相关专家表示,《指南》的发布有助于遏制“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让老师和家长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胜利幼儿园的沈杭凯副园长就强调,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避免盲目追求孩子的学业成绩。
在生活中,许多家长将认字、数学、英语等认知能力看作是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指南》更注重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具体的指标。有家长发现,虽然孩子在认知上可能“超前”,但在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落后”。
晨晨的妈妈林女士就是一个例子。她为了让晨晨适应小学,决定让他上“学前班”。她发现学前班的数学内容很难,担心孩子会太累。类似的情况在很多家庭都存在,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于是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的内容。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呢?
《指南》的发布为家长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参考。它提醒家长要根据儿童的规律和特点来教育孩子,避免盲目和急功近利。杭师大学前教育系系主任武建芬表示,《指南》的细化对于一线工作者来说是一种规范,它能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的发展。
《指南》还强调了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它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各种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认知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社交技能。
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5月23日至6月12日。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邮寄的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指南》全文也可在教育部网站上下载。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儿童教育未来!在孩童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他们都在逐步掌握和深化对数字与事物特性的理解,形成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对于三到四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开始学习如何数数和基本的数学概念。他们已经能够手口一致地点数五个以内的物体,并能准确地说出总数。他们开始理解数量的概念,能够根据数量来取物,并用数词来描述事物或动作,比如他们自豪地说“我有四本图书”。
接下来是四到五岁的孩子,他们的观察力更为敏锐。他们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长短、厚薄、轻重等特点,并且能用丰富的词语来描述这些特征。他们也开始通过数数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对数量的理解更为深入。
到了五到六岁,孩子们的数学理解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他们开始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通过实际情景和操作来理解加和减的实际意义。他们能够进行十以内的加减运算,运用简单的图表来表示数量关系。他们的数学技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孩子们也在逐步发展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三到四岁的孩子,在提醒和帮助下,能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也能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并且学会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处。
随着年龄的增长,四到五岁的孩子会主动并正确地洗手,还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并扣好钮扣。他们也能整理自己的物品,形成有序的生活习惯。
到了五到六岁,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更为出色。他们能够根据冷热增减衣服,自己系鞋带,并且能够按照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他们的自理能力不仅使自己的生活更为方便,也为他们日后的独立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