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育孩子时应不要循规蹈矩
许多孩子在幼年时期,因为放松了对他们的管教,使他们发展出了某些独特的技能或爱好,这些可能并不在传统教育的框架之内,但在一些非正统的领域上,他们却有着出色的表现。尽管孩子们在跑步、跳跃或足球方面表现出色,但在许多父母和社会的眼中,这些都不及一份成绩单上的高分来得重要。所谓的“专长”,往往被限定在老师传授的、社会普遍认可的知识范围内。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孩子们被要求严格遵守各种规则,不可逾越。这是因为: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纪律是成功的基石。
从小培养孩子坐得端正,长大后才能行事稳重。
自由散漫的态度往往被视为不良习惯,会导致一事无成。当父母看到孩子们如此乖巧地遵循社会规定的路线前进时,他们也许会真的放下心来。
并非所有父母都满足于这种纪律对孩子生活的控制。他们发现,被纪律严格约束的孩子们可能会表现出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和情感的表现,虽然他们并没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但他们也没有展现出令人骄傲的成果。
从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纪律要求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方式,反映在他们的态度上。这种基于某种“条件”的关爱方式,其效果往往并不如预期。
孩子们不会满足于父母为他们安排的活动范围,他们渴望行使自己天生赋予的权利。有时父母所施加的“规矩”会束缚他们的自由。这并不是孩子们天生就不守纪律,而是父母难以把握如何平衡“爱护孩子”和“遵守纪律”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指出,在分析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健康关系时,纪律应该被视为对孩子心理及智性格的磨练。目的是将孩子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控制力、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及活动的社会成员。如果孩子们能感觉到父母无条件的爱,那么他们会努力成为父母所期望的人。在遵守纪律方面,他们不会觉得是一种束缚。这样,他们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听从父母的教诲。
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的心理与性格在不同时期所展现出的特点。对于孩子在某些时候表现出的自由散漫,父母应理解并适当鼓励。宽容和谅解孩子的某些行为反而会增加他们的责任心,学会自我约束。这样他们在学习、人际交往和处世方法上会更加自如,也能更好地适应严格的纪律。而那些坚持让孩子循规蹈矩的父母可能会失望,因为过度的约束可能导致孩子失去自信和自主能力。父母在要求孩子遵守纪律的同时也要明白:
允许孩子适当的自由散漫,理解他们的需求与愿望。
过度的规矩可能会束缚孩子的发展,造成遗憾。
孩子并非不能接受父母的严厉,但需要平衡与轻松的成分相结合。
在设定的规矩内给予孩子最大的自由空间。这听起来矛盾但实际操作中会带来好的结果。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会得到孩子的尊重。即使你有许多规矩要教导他们遵守也应该尽可能地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去成长和发展自己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