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误导 消费者盲从 脱下保健食品的“马甲”

健康饮食 2016-05-17 15:54饮食健康www.xiang120.com

     保健食品自诞生起就充满了争议。既有人当它是保健的救命稻草,又有人不断爆料它的不靠谱。在信息交换飞速发达的今天,“保健食品”这个敏感的字眼时刻牵动着人们的神经。到底是应该亲近它还是远离它,让你的身体来决定吧。


“夸大宣传,信口开河,不负责任,拿老百姓的健康当儿戏。”日前,记者接到沈阳市民贾女士的投诉电话。贾女士表示,她的母亲特别相信广告,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抑或社区免费义诊之类,人家宣传什么,她就买什么。现在家里的保健食品堆了很多,但母亲体虚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记者随后与贾女士的母亲赵大娘取得了联系,询问其对保健品热衷的原因。
赵大娘告诉记者,现在退休了在家中没事,就想着怎么让自己的身体好一点,这样也可以给孩子减轻些负担。经常同社区里熟悉的老朋友讨论什么保健食品效果好,大家的信息来源主要看广告,再有就是一些进社区的保健课堂。大家都觉得,如果吃保健食品能让身体好起来,那不比吃药强多了。所以不知不觉中,家里就堆满了各种保健食品。
传统“进补”思想延续至今,再加上各色保健食品的宣传,让吃保健食品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小孩补脑,女人补血,男人补肾,老人补钙,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让很多人在正常饮食之外,又将吃保健食品当成一门功课。市场上凡是挂上“保健”二字的产品,甭管是否真的有保健功效,都有消费者愿意花大把银子去购买,其中不乏很多盲从者。
胶囊美人 多有内分泌紊乱
如今市面上的保健食品宣传,足以让身体正常的人群产生购买冲动。“调节人体机能,提高免疫力,补充营养元素,延缓衰老”等宣传语,好似保健食品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们返老还童。记者又粗略对身边朋友进行了统计,有长期服用保健食品习惯的人群达五成以上。这其中除了中老年人,最大的生力军当属年轻女性。
早在几年前,就诞生了“胶囊美人”这个词汇。指的就是为了身材容貌的完美,节食并每天定时定量服用胶囊类保健食品或营养品。结果最终导致身体不适、消瘦、营养不良乃至内分泌混乱者,不在少数。在某公关公司工作的李小姐给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一段经历,刚参加工作时,向前辈们请教保养之道,从那时认识了很多保健食品。当时办公室里流行以保健食品代替三餐,营养足,能量够,还不会发胖,自己就跟着效仿。结果没多长时间,就感觉记忆力减退,浑身没力气,一向准时的月经也姗姗来迟。后来就医时被告知内分泌紊乱,正常饮食一段时间后,这些问题才被逐渐改善。
辽宁省营养学会临床委员会委员丁毅表示,适当服用保健食品,的确有利于增强体质和辅助治疗某些疾病,但这种介于食物和药物之间的产品并非人人适用。即使觉得身体缺乏某些元素,那么要如何补充,补充多长时间都有一定的讲究。不注意分寸由着性子补,很容易出问题。
健康人群 别乱吃保健食品
丁毅表示,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普通的食品即可满足需要,不需额外补充;人体处于病态时,则主要靠药物治疗,保健品是不能替代药物的;只是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可食用保健食品以促进机体从病前状态转化为健康状态。由此可见,是否需要食用保健食品取决于自身状况,盲目摄入并无益处。
如今很多人对保健食品追捧,部分源于对它的认识误区,认为其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将其当成药品看待。这个误区由来已久,既有消费者自身的原因,也有整个行业宣传夸大的引导。我们从保健食品的名称和批号可以看出,保健食品属于食品范畴,“国食健字”的批号已然将其的位置圈定。
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处长蔡学功告诉记者,现在有的专业药厂生产保健食品,但也有一般企业在生产保健食品。在2003年以前,保健食品的管理权归卫生部,合格产品批号是卫食健字××××,在2003年之后,保健食品管理权由国家卫生部移交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批号更改为国食健字××××。保健食品种类很多,但以抗疲劳、减肥、降糖居多。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虚假广告和误导性的宣传,让消费者真假难辨。有些产品本身不是保健食品,硬说是保健食品;有些确实是保健食品,但硬往药品上靠,特别需要消费者具备辨别能力。
选保健食品 认小蓝帽子
记者走访了沈阳市内几家连锁药房,在保健食品区域,看到了花样繁多的产品和热衷购买的人群。记者以消费者身份向销售人员询问,保健食品是否有效果,是不是适合所有人吃。销售人员表示,肯定有效果,但需要坚持吃。
随后记者又询问不同品牌的产品有何区别,销售人员表示,保健食品的需求和效果都是因人而异。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吃,经济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长期服用;有的人吃见效快,也有的人没有明显感觉,这个实在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像药品,说治什么病,多长时间见效,比较容易量化。说到这不得不提到经常会遇到的一种现象,年龄稍大些的消费者来到保健品柜台前,指着保健品问能治××病吗,当听到否定的答案时,大多会调头就走。这就充分说明了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误解。
,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的误解一部分来自于商家的宣传偏差,一部分来自于对保健食品的期望过高(把它当成了药品),再有买到“山寨”版本,更加重了消费者的不安。现在保健食品的经营,除了药房、超市等正规渠道,市场上还有很多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埋伏,如果一不小心买到“山寨”版本,那就容易迷糊了。
对此,辽宁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处处长蔡学功表示,所有的保健品都必须标注“本品不代表药物”字样。消费者在购买时需要提高辨别能力,在购买前看清产品标识,功效,适应人群。最简单的一招就是找“小蓝帽”,也就是国食健字××××的标识,这是唯一的,如果没有,最好提高警惕。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