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药物过敏药要注意小细节
随着自我用药的普遍,药物反应的现象也逐渐增多。据专家分析,如果在用药后的短短30小时内出现呼吸困难、发热、肿胀等症状,或是在给药后的数天发生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体征,均需高度警觉,有可能是药物过敏的迹象。
为了防范未然,我们必须牢记那些与药物过敏有关的小细节。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人,自身及其家属都应该牢记这些过敏药物,并在购买药物或就医时明确告知医务人员,以避免使用引发过敏的药物。
在用药前,阅读药品说明书是至关重要的。说明书中详细列出了用药注意事项和禁忌,特别要关注药物的成分,防止含有曾经引起过敏的药物。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发生药物交叉过敏。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能也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敏感;对某种磺胺类药物过敏的人,也可能对利尿剂和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产生过敏反应;甚至对林过敏的人在使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西乐葆、扶他林等)时也可能引发过敏反应。
除了以上注意事项,药品的存放方式也不容忽视。潮湿、高温的环境可能会改变药品的性质,我们应将其存放在避光、密封的环境中,需要冷藏的药品更要放入冰箱保鲜层。
对于特殊人群,特别是过敏体质的人,用药后更要密切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过敏征兆,应尽可能迅速就医。这类人群应尽量避免使用多种药物或容易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及含碘造影剂等。当怀疑某种药物引起过敏时,应立即停用所有可疑的致敏药物,并多饮开水以加速致敏药物的排出。
防范药物过敏不仅需要我们在用药前仔细核对药物成分和自身过敏史,还需要我们留意药品的保存方式和身体反应。只有充分了解和注意这些关键细节,我们才能有效避免药物过敏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