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心理干预

疾病百科 2025-06-28 18:36心身疾病www.xiang120.com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如同沙子中的微小颗粒,可能会成为阻碍你前行的障碍。生活中许多时候,我们面临的困境并非外界环境的巨大压力,而是内心的困扰和自我限制。这时,“心理干预”如同细致的护理,帮助我们清除内心的阻碍,重新找回前行的力量。

心理干预,也被称为危机干预,是一种在遭遇灾难时对个体进行心理疏导的方法。灾难的突发性和危害,使人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遭受打击,引发应激状态。若不能及时疏导,人们可能陷入绝望、无助和抑郁的情绪中,造成心理创伤。对个体进行心理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每个人面对创伤和悲痛的反应都是独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悲伤和创伤带来的反应会逐渐减弱。心理干预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幸存者和家属与死者保持健康的关系,让他们明白,逝去的亲人或朋友,虽已离去,但他们的记忆永存。

以2004年11月21日东航一架班机坠毁事故为例,江婷在得知丈夫遇难的噩耗后,精神几乎崩溃。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的成员龚翠萍和王晶,身着便服来到她身边,用温和的语言和专业的技巧,帮助她宣泄情感,安慰她,进行精神鼓励。在专家的劝导下,江婷逐渐从悲痛中走出,开始面对现实,知道她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心理干预的过程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反应都是独特的,需要个性化的关怀和引导。在灾难发生后,立即进行心理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幸存者和家属最大限度地应对痛苦,尽快完成善后事宜。

牛新文在空难前三个月刚承受了失子之痛,又遭遇妻子丧生。在空难发生后的五天内,他一直处于情感麻木的状态。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王晶认为,包括空难在内的灾难家属的悲痛过程一般分为情感休克期、麻木期、否定期和接受期四个阶段。心理干预在任何阶段都可以介入,而且越早越好。

心理干预是帮助我们面对灾难、清除内心障碍的重要力量。它让我们从悲痛中走出,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面对现实,继续前行。当面对遇难者家属长期沉浸在悲痛之中,每一个悲伤的瞬间都可能将现有的痛苦放大,为他们的生活投下阴影。王晶深刻指出,“休克期是干预工作最难熬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心理危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家属们可能会留下心灵创伤,影响未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心理辅导的过程中,专家们需要脱下白大褂,以更亲近的姿态靠近这些正在经历绝望的家属。在包头市鹿苑宾馆,一位遇难者的妻子痛哭流涕,她拒绝接受心理危机干预,认为没有人能帮她摆脱困境。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李丽琴并未放弃,她深知在这种情况下,空洞的劝解和说教是无用的。相反,她鼓励其他家属安慰她,与她亲密接触,让她感受到亲人的支持。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一位山东籍遇难者的母亲身上。这位母亲是家里的独子的母亲,今年26岁。面对儿子的离世,她虽然表面上麻木,但内心却深陷绝望之中。她对众人重复着“他不可能走”,这实际上是她在拒绝接受现实。心理危机干预专家通过温柔的话语和安慰,使她放声大哭,每一次的哭泣都是她走出阴影的一步。

除了对遇难者家属进行心理干预外,“1121”空难后的心理危机干预专家还关注到了参与灾难救援的官兵。这些官兵在打捞完遗体后,出现了吃不下饭、不敢进黑屋等心理反应。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对他们进行了心理疏导,引导他们勇敢面对不敢面对的事情,通过逐步的锻炼来适应黑暗环境。

实际上,心理危机干预在我国已经悄然发展多年。早在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火灾后,我国就已经开始尝试进行心理干预。而在灾难发生后,对受影响的人群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当人们处于情绪心理障碍状态时,他们的理智受到压抑,自我控制能力减弱,这时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和约束,可能会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是对这些人群进行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心理治疗,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状态。

我国的心理干预工作相对滞后,主要原因是心理危机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它对医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我们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加入到这个领域中来,为那些在灾难中受到心理创伤的人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灾难面前守望相助,共同前行。在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年至 2010年)》中明确规定,遭遇重大灾难后,必须立即进行精神卫生干预,并对受灾人群展开心理援助工作。目标是确保至少有一半的受灾人群在灾难后能够获得心理救助服务。在此次空难事件中,获得心理援助服务的人群比例与这一目标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超过五百名来自外地的遇难者家属,尽管专家团队已经为一百五十多个家庭进行了心理干预,但由于人力资源有限,仍无法满足所有需求。

这一挑战再次凸显了精神卫生和心理援助在灾难应对中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认识到,灾难不仅带来身体上的创伤,还可能引发心理危机。对于受灾人群来说,心理援助同样至关重要。国务院在《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中提出的明确目标和指导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自《关于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在2004年9月发布以来,我国已经明确了积极开展重大灾难后的心理干预和应急救援工作的必要性。我们需要评估受灾人群的精神卫生需求,确定心理干预的重点对象,为他们提供电话咨询、门诊治疗等多元化的危机干预服务。这不仅是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关怀,更是对未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有力支持。这一规划不仅为今后的灾难应对提供了有力的行动指南,同时也为我们的公共卫生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保障每一个受灾人群的心理健康而努力。

上一篇:如何看待“成功”-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