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警惕“疑病症”
新生入学疾病高发期,医学院学生易患“疑病”心理
在大一新生入学之际,不少学生会经历一段疾病高发期,这其中既有水土不服、舟车劳顿等外部因素,也有军训劳累和新环境不适应等内部因素导致的免疫力下降。但最近记者在采访时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后不久便误以为自己身患重病甚至是“不治之症”。这些学生们时常会陷入深深的恐慌与焦虑之中。中山大学新华学院的孙同学便是其中之一。她因为摸到自己的乳房内有硬块,恐惧自己是否得了乳腺癌。这种恐惧来源于网络上的种种信息,如乳腺癌年轻化趋势、早期症状描述等。她不敢告诉家人,也不敢去医院求证,陷入了深深的恐慌之中。直到同寝室的同学也陷入相似的恐慌,她们才鼓起勇气前往医院。经过检查,她们所摸到的硬块其实是正常的人体组织器官。
中山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肛肠肿瘤专家任东林也分享了一个类似的案例。一名年轻的大学生因为长期便血而陷入焦虑,通过网络自诊深信自己得了直肠癌。经过任院长的检查,其实他只是得了普通痔疮。任东林表示,这种“疑病心理”在医学院的学生中尤为常见,他们可能因为接触专业知识而对照自身症状,加之网络信息的便利,使得他们更容易陷入恐慌。这种“疑病心理”并不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工作的白领也时常出现类似情况。他们可能因为身体不适而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信息,进而陷入恐慌和焦虑之中。
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二级心理咨询师王铃对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网络和媒体宣传虽然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唯一因素。出现“疑病心理”往往与个体的成长经历有关,如家庭环境的紧张、父母的过度关注等都可能成为诱因。她指出,“疑病心理”出现的年龄越小,家庭原因所占的比重越大。对于陷入“疑病心理”的学生来说,除了关注网络信息外,还需要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环境。
面对这种情况,专家建议大学生一旦感到不适或怀疑自己生病,应该及时就医诊断,而不是自行在网络上搜索信息并对照症状进行自我诊断。因为不正确的信息可能导致误解和恐慌,甚至可能导致不正确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使用。正确的做法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和建议。学校和家庭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信息获取方式。新学年伊始,众多大学新生将首次离家赴异地求学。这是一个充满期待的开始,新的环境也可能带来诸多挑战。有些父母由于自身心理状况的问题,容易传递给孩子焦虑和压力,导致孩子对世界缺乏安全感,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但很多时候,这些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家庭或父母,真正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应该是父母,而非孩子。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适应新的环境可能会遇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挑战。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如饮食、饮水、气候、地理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出现一系列暂时性的功能紊乱综合征,俗称“水土不服”。具体症状可能包括失眠、乏力、头晕、胸闷等,甚至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腹胀、腹痛、腹泻等消化问题,以及全身斑疹等过敏现象。
针对这些常见的问题,我们有以下建议:
如果出现因土质、水质不同而引起的腹部不适、腹胀、腹泻等症状,可以尝试服用酵母片、藿香正气丸等常用非处方药,并适量多饮用白开水。要避免生吃蔬菜、冷饮和不易消化的食物。
对于因饮食习惯改变而引起的食欲不佳,应尽量多吃与以前经常吃的主食、菜肴相同或相似的食物。如果肠道反应严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可以适当服用抗感染及助消化药,如黄连素等。多喝茶也有助于缓解不适。
如果来自冷地带的新生来到热的地区,特别要注意防暑降温,并防范蚊叮虫咬。也要注意家乡带来的土特产是否变质。广州天气潮热,与北方相比,食物保存难度更大,不能按照家乡习惯食用。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至关重要。大学新生应学会及时排解内心的孤独、郁闷或思乡情绪。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做到劳逸结合。并且减少独处的机会,广泛交友,以获得良好的心境。如果观察一段时间后,因水土不服引起的不适仍未好转,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自行买药。
新的环境、新的挑战,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这一切。祝所有大学新生在新的学期里学业有成、身体健康! (实习编辑:闫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