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咳嗽掩盖胃食管反流病
上个月,湘120健康网发起了一场关于胃健康的调查,旨在全面了解中国人的胃健康问题并加强防治。调查结果显示,有70.95%的人对胃食管反流病一无所知。为此,我们采访了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的朱森林教授,来深入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情况。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与胃酸及胃动力障碍有关的疾病。当胃内容物,包括胃酸、胆汁等反流到食管时,会引起食管黏膜的炎症、糜烂、纤维化等病变,以及其他不适症状和并发症。正常情况下,胃内容物应被推往肠道,而胃食管反流病的成因在于食管下段括约肌无法有效关闭,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
在广州,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为5.77%,而全国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据2005年的数据,我国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率已达6.7%,且预计每年将以2%至5%的速度增长。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结构的调整以及对此疾病的忽视,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都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享受生活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却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如饮食过饱、过度食用辛辣酸甜等刺激性食物、长期胃肠动力下降等都可能引发胃食管反流病。某些药物刺激、进食焦、灼、炙、煎加工的食物、情志因素、体位因素、季节气候因素等也会对胃造成影响,引发胃食管反流病。
值得注意的是,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如反酸、嗳气等与心脏病症状相似,容易混淆。在诊断时需要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胸痛表现为胸骨后或胸骨下烧灼痛、刺痛,进食、体力活动、体位如卧位和弯腰等都可能引发;而心绞痛则多在夜间发病,劳累后加重,服用扩血管药物后症状可明显改善。
少数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会有咳嗽、哮喘的症状。对于这类患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食管钡餐X线检查、胃镜检查等。诊断必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通过让患者服用抑酸药,观察症状是否缓解来判断是否患有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与胃酸及胃动力障碍有关的疾病,其发病率正在不断上升。我们应该重视此疾病,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以预防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对于已经患病的人,应该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与理解的深化
在我们生命科学的奥秘时,一些看似普通的疾病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机制。胃食管反流病,一个常被提及的病症,对于它的理解,不仅仅关乎胃的健康,更与我们的呼吸息息相关。
邓丽君、柯受良等公众人物的离世,让人们开始关注胃食管反流病与哮喘之间的关联。为何这一疾病能够引发哮喘?这需要我们深入了解人体生理结构。气管与食道,两者都与咽部紧密相连。在呼吸时,气道开放,而在摄食咽下时,食物通道开放的气道则关闭,确保食物不会误入气道。由于人体解剖结构的特殊性,酸性物质或胆汁不仅可以反流到食管,也可能逆流至气管,引发哮喘。
哮喘的本质是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一旦发作,患者常需使用喷雾型的表面激素进行急救。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哮喘患者,应学会正确使用这类急救药物,并随身携带。
胃酸并不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唯一标准。近期的胃健康调查似乎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大部分人的胃酸指数在1-2级,但也有四分之一的人胃酸指数高达3级。但这并不意味着胃酸指数高的人就一定患有胃食管反流病。朱教授的解答为我们揭示了真相:临床上,一部分患者的食管在胃镜下表现为食管炎,存在糜烂;而大部分患者的食管并没有明显损伤。这说明,胃食管反流病不仅仅是胃酸过多的问题,还与胃动力障碍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胃食管反流病与胃酸有关,但并非所有患者的24小时pH测定都达到4.77。这表明临床症状与酸的多少并不完全成正比。诊断过程中也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情况。例如,胆汁反流到食管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个病因,尽管胆汁本身是碱性的。诊断必须基于客观检查与症状的结合,或者即使酸不多,但症状明显,也可以确诊。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诊断与理解需要深入。我们不能仅凭单一指标就妄下结论。更多关于健康的资讯,可以关注湘120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