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输液防心脏病不科学 四大危险因素需注意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科学之我见:输液非良策
人们总是期待通过简单直接的方式预防疾病,然而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却并非如此。正如我们不能通过一顿丰盛的早餐来确保明天不会饥饿,提前输液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季节性发作同样缺乏科学依据。
当我们深入输液这一预防方式时,必须认识到输液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较高的用药方式。《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提醒我们,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占所有用药的近六成,其中不良反应较为严重的就是输液。没有明确指征时,临床上不建议随意用药。
选择药物时,医生遵循两个核心原则:一是结合辨证与辨病,运用中医智慧为患者选择适合的药物;二是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范适应证使用。对于活血类的中药注射液,除非符合这些原则,否则即便患者主动要求,医生也不会随意开药。
秋冬季气温的降低容易引起血管的收缩和痉挛,使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专家强调,预防此类慢性病应重视平时的规范化治疗、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单纯依赖输液预防发作并不明智。
冬季的日夜温差大,对心血管疾病及慢性病患者来说是个严峻的挑战。当气温骤降时,血管也会跟着收缩,这时血压容易升高,可能诱发心肌梗塞及脑等疾病。北方气候干燥导致体内血液黏稠度增加,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
除了天气因素,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对心血管健康产生影响。天气变冷后,“贴冬膘”的习惯如不加控制,容易导致体重超标,危及心脏健康。失眠也会对心血管系统带来损害,增加心脏发病的危险。
回望过去十年,我们的国家承受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源于日益普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这场挑战不容小觑,经济损失累计达惊人的5580亿美元,占国家医疗卫生总支出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我们不得不正视这一严峻问题,深刻认识到疾病带来的沉重负担。
心血管疾病的背后隐藏着四大危险因素,犹如沉默的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健康。这四大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吸烟。
高血压是其中最为显著、独立的危险因素。在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数量高达1.6亿。这一疾病不仅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损害心脑血管、肾脏和大动脉,还会大大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病变比正常血压者早了约20年。
高血脂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流行病学调查揭示,血胆固醇含量较高的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是较低人群的数倍。高血脂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动脉受到损伤时,脂质就会在动脉内膜中沉积,最终形成斑块,这些斑块可能导致动脉狭窄或破裂,引发严重疾病。
除了上述两个因素,高血糖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经常共同存在,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在我国,由于饮食习惯等原因,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的情况相当普遍。
吸烟是另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吸烟不仅有害呼吸道健康,也会对其他器官造成损害。吸烟会影响血管内皮的功能,使心血管病变不稳定,形成血栓,导致中风和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情绪影响、家族遗传、内分泌等因素也会对心脏病的发病产生影响。
这些危险因素的存在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们对健康的威胁,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等手段来降低这些风险。只有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我们才能远离这些心血管疾病的困扰,拥有更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