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为什么热衷冒险?
在那静谧的时刻,两辆汽车犹如两颗流星,在夜晚的沉寂中划破天际。吉姆和布兹各自坐进驾驶室,启动引擎的轰鸣声响彻山谷。他们紧紧踩下油门,车辆风驰电掣般冲向悬崖的边缘。在这生死交关的瞬间,峡谷的深邃和黑暗仿佛在向他们宣告命运的抉择他们必须在车辆坠入深渊之前跳出驾驶室。
随着车辆的疾驰,吉姆和布兹面临的是一场生死勇气的较量。谁先跳出,谁就算输。悬崖的边缘已经近在咫尺,吉姆果断地撞开车门,一头栽向地面。布兹虽然赢得了这场较量,但他的车子已经冲出了悬崖的边缘,跌入深渊的深处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这是电影《无因的反叛》中的一幕,詹姆斯-迪安扮演的吉姆代表着20世纪50年代狂野放浪的青年人。他们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不惜采取极端行为,将所谓的“冒险精神”发挥到极致,甚至将生命当作一场游戏。
这种冒险精神并非20世纪50年代青年的专利。科学家分析指出,追逐危险、知难而进的行为其实是人性深处的渴望,不分年代、年龄段以及阶级。人们都知道理性思考能够抑制追求冒险快感的欲望,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往往无法做到这一点。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热衷冒险呢?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答案逐渐明朗人类是在利益驱动下冒险的,越是肯冒险,就越有可能变强大。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杰伊-弗兰最近提出了一个理论,并得到广泛认可。他认为,人类这种追求冒险的习性源于史前时期。
当时地球上生活着两类原始人,一类选择筑巢定居,过着安稳的生活;另一类则敢于向外开拓新天地。开拓者认识到大胆行为可能会增加死亡的风险,但也能让他们寻找到更美味的水果和更多的猎物。他们在冒险中积累了丰富的求生经验,更好地经受住了大自然的严酷考验。这些本领更强的开拓者往往活得时间更长,能够养育更多的子女,从而成功地将基因遗传给下一代。
热衷于冒险是人类的一笔生物学遗产。大脑将热衷冒险的行为看作是强有力的标志。例如,生物学家已经证实,年轻女性更喜欢具有“危险”气质的男性而非过于安分的男性。因为这些桀骜不驯的男性在冲突中更容易占据上风,能给年轻女性带来更大的安全感。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拿破仑-A-沙尼翁在对亚诺玛莫印第安部落的调查中发现,那些妻妾成群的男人都是以无畏勇武而闻名的,他们拥有的子女也比老实本分的同族人要多得多。这项发现证实了沙尼翁的猜测:在人类繁衍中,“好斗”基因确实占据了上风。
过去十年的研究表明,追求刺激的动力因人而异,追求刺激的程度也有天壤之别。这种差异可以通过每个人的多巴胺系统来解释。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介质,其量不同、在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快慢不同,寻求刺激的欲望也就不同。对于那些最喜欢寻求刺激的人来说,多巴胺能使他们达到一种如痴如狂的状态。某种刺激释放出的多巴胺越多,刺激的感觉也就越强烈。
心理学家把这类行为称作“追求震撼”,而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对于那些需要更多多巴胺刺激的人来说,他们更能承受“追求震撼”可能带来的生理、社会或钱财等方面的风险。在他们看来,风险与挑战是并存的。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心理学家马文-尤克曼认为,强烈的多巴胺反应是由一元胺氧化酶B引起的。这种酶是分解多巴胺的化学物质之一。一个人体内的一元胺氧化酶B越少,多巴胺的流动就越强,这个人热衷于追求刺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心理研究揭示,大多数人都有一种倾向,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出色,也更擅长判断优劣。这种现象被称为“乐观倾向”。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马修克罗伊特尔所开展的调查指出,尽管人们清楚某些危险行为的风险,却依然乐于从事。以犹他州帕克城为例,曾有一群滑雪者无视警告标志,冒险进入无保护措施的雪坡滑雪,最终不幸丧命。这些事件都反映出人们对于风险的判断并不总是准确。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许多人都是“概率瞎子”,无法准确评估风险。在中,当赌盘连续五次停在红色上时,很多人会误认为下一次停在黑色的概率更大。实际上每次掷骰子时,红色和黑色的概率始终是相等的。许多常客就栽在了这种错觉上。
同样地,坠机事件在公众心中引发的恐慌远超过车祸,因为飞机失事的震撼力远大于汽车事故。但实际上,车祸导致的死亡人数远超过坠机死亡人数。我们还过分担心遭遇罕见的横祸,如被、遭雷击或被毒蛇咬伤等。尽管遭遇这些事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老板、经销商和保险代理人会利用我们的认知误区来推销产品。他们推销的或保险所承诺的风险几乎都不可能发生。
那么,既然我们的大脑有能力理解复杂的数学关系,为何还会犯这些基本的判断错误呢?这或许能从进化论的角度找到答案。在大脑进化的漫长过程中,面对真实的威胁,如敌人的攻击和毒蛇的咬伤等,产生的恐惧心理被深深地刻印在神经系统中。尽管在现代社会这些恐惧已不合时宜,但我们依然会受到它们的影响。
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已故的阿莫斯特韦尔斯基在研究各种统计学上的认识误区时发现,人们通常认为引人注目的事件更有可能发生。
我们的认知存在误区,需要我们保持警惕,理性看待风险。也需要更多的人来研究和,如何更好地引导公众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实习编辑:卢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