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状有哪些?保健最关键
骨质疏松症:深入了解与应对
骨质疏松症,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除了特发性外,进一步分为I型和II型。I型,也被称为绝经后骨质疏松,主要是因雌性激素缺乏导致的高转换型;II型,即老年性骨质疏松,为低转换型,与年龄老化密切相关。
此病症并非简单而言,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基本的病理机制在于骨代谢过程中,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偶联出现缺陷,这一缺陷导致了人体内的钙磷代谢失衡,从而使得骨密度逐渐减少,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其临床表现:
1. 疼痛:这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腰背痛,占疼痛患者的70%~80%。疼痛随着体位的变化而加剧或减轻,如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骨量丢失12%以上即可出现骨痛。
2. 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由于脊椎椎体前部几乎为松质骨组成,而且负重量大,容易压缩变形,形成驼背。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的加重,驼背曲度加大。
3. 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可能导致脊椎后弯、胸廓畸形,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为更好地了解和诊断骨质疏松,以下是一些检查方法:
1. 骨密度测量:这是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
2.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的检测。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这些指标通常正常,但骨折后数月碱性磷酸酶水平可能升高。应检查甲状旁腺功能以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部分血清学生化指标可以反映骨转换(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状态,为高转换状态的I型骨质疏松症患者提供参考。
面对这一常见的骨骼疾病,我们需要提高警惕,了解其特点,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只有保持骨骼健康,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质量。关于骨健康:深入理解与关怀
一、尿钙与骨吸收
了解骨健康,从尿钙开始。晨尿钙/肌酐比值正常范围为0.13±0.01,若尿钙排量过多,这一比值会增高,提示可能存在骨吸收率增加的情况。这是评估骨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辅助检查:骨影像学与骨密度
1. 对于有局部症状的患者,摄取病变部位的X线片是了解病情的关键。
2. 骨密度检测是预测骨折的最佳指标,它能为我们提供骨的强度和健康状况的信息。
三、日常保健:预防胜于治疗
1. 生活细节:加强室内照明,设置扶手,注意止滑与保持干燥等,避免跌倒导致的骨折。在改变姿势与动作时,要注意减轻腰部的负担,双脚交替使用,避免提取重物或弯腰。
2. 钙质流失:40岁后,骨质流失加速,应多摄取维生素D,增加血液中的钙浓度。适度运动,增加骨头血液流量,有利于钙质的吸收。
3.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3-4次,每次1小时的运动,适度晒太阳,帮助身体制造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四、不良习惯的戒除与均衡饮食
1. 戒除不良习惯:少喝咖啡或加脱脂奶粉,避免长期酗酒、抽烟及熬夜。
2. 均衡饮食:多摄取高钙食物,并补充钙片,以满足身体对钙的需求。
五、高危险群的特别关注
停经后的女性、内分泌异常、长期服用药物或做过卵巢切除手术的患者,必须依照医师的指示服用相关药物,保护骨健康。
六、药物治疗与定期检查
抗骨质疏松药物、钙片、活化的维生素D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基础药物。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为医师提供判断骨健康的依据,以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
骨健康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通过了解尿钙、辅助检查、日常保健、戒除不良习惯、均衡饮食、药物治疗与定期检查,我们可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骨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