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龄阶段严防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一种悄无声息的系统性骨病,如同潜伏的猛虎,时刻威胁着我们的骨骼健康。它以骨量下降和微细结构破坏为特征,使骨的脆性增加,甚至轻微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导致骨折。尤其对于老年人,骨质疏松带来的疼痛、骨折、骨骼畸形等危害更是让他们备受折磨。令人惊讶的是,女性患髋骨骨折的危险性甚至高于患乳腺癌、宫颈癌、子宫癌和卵巢癌的总和。那么,哪些年龄段的人群更容易受到骨质疏松的困扰呢?
一、青春洋溢的20岁
在这个年龄段,我们的骨骼看似静止,实则处于骨形成与骨吸收的活跃交互中。从出生到20岁,骨形成作用占据上风,骨骼逐渐变得结实强壮。特别是在20岁左右,我们基本上达到了最高骨量的90%以上,大约在30岁时达到骨量的巅峰。为了预防骨质疏松,我们需要从青少年时期做起。饮食均衡至关重要,确保孩子们不偏食挑食,摄入足够的骨骼营养,如牛奶、含钙食品等。锻炼也不容忽视,让孩子们尽情跑跳,促进骨骼的结实度,为未来的骨骼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繁忙而充实的30岁
有些女性在哺乳后会出现牙齿松动、腰背酸痛等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缺钙。在哺乳期间,母亲会通过乳汁向宝宝提供钙,以满足宝宝的营养需求。如果此时母亲钙摄入不足,就会动用骨骼中的钙来维持母乳中的钙浓度,从而增加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妊娠和哺乳期的妈妈们应该注重钙的摄入,每天饮用牛奶、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如蛋黄、鱼、肉、豆类、菜花、紫菜等。多晒太阳、户外运动和产后保健操也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和骨骼的健康。
三、步入知天命的50-60岁
骨质疏松在这个年龄段主要有两种类型:绝经后骨质疏松和老年性骨质疏松。女性在50岁左右绝经后容易出现绝经后骨质疏松,而老年性骨质疏松则多发生在女性62岁和男性72岁以后。在绝经后的最初3-5年内,女性需要坚持长期预防性补钙,每日摄取足够的钙量。牛奶是最佳的钙来源,此外海带、深绿色蔬菜、豆类、虾皮、芝麻、杏仁等也含有丰富的钙。除了补钙,骨骼的组成还需要蛋白质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因此长期素食者应注意蛋白质的摄入不足也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四、耄耋之年的60岁以后
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是骨折。对于已经患有骨质疏松的人来说,预防骨折的方法首先是防止摔倒,其次是维持骨量和强化骨强度。老人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椎骨、腕骨和髋骨。一旦骨折,卧床休养一个月就会导致骨量流失10%,出现肌肉萎缩和运动能力下降,这对于骨量原本就不多的老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保持骨骼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