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的病变原理有哪些?
颈椎病:一种源于细微损伤的慢性疼痛之源
损伤和椎间盘退变是颈椎病的两大主要诱因。无论是生活中不经意的小损伤还是重大外力造成的急性损伤,都可能使颈椎发生微妙的位置变化,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颈椎病的病理变化丰富且复杂,其常见病理改变如下:
一、颈椎移位
颈椎或椎间盘的退变,使得椎间隙变窄,关节囊和椎间韧带松弛。加上颈部活动范围较大和重力的影响,容易造成累积性损伤,进一步加剧了颈椎的退变和失稳。意外的损伤或日常活动中的超范围动作可能导致单个或多个颈椎沿多个轴线产生位移,这些位移包括前倾、后仰、左右侧屈等。这种位移会引发颈椎错缝或半脱位,在颈后部皮肤通过单拇指触诊,可以感受到相应椎体棘突的偏歪。
二、骨赘增生
颈椎的累积性劳损、外伤、退变等引发的错缝或半脱位会使椎间孔和椎管矢状径变小。为了应对这种变化,机体可能会形成代偿性颈椎曲线。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椎体间盘韧带间隙出血、机化、骨化,从而在椎体缘形成骨赘增生。这些骨赘可能对周围组织产生刺激或压迫,但并非所有骨赘都会引发颈椎病的明显症状。这说明骨赘虽然是颈椎适应性的表现,但其压迫和刺激作用在颈椎病的发生中并非根本原因。
三、颈椎间盘变性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颈椎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因颈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导致的髓核突出较为少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被忽视。颈椎的特殊结构,如钩椎关节的保护、椎体边缘的突出等,使得髓核难以向外侧突出。一旦纤维环破裂,仍有可能产生压迫症状。
四、颈椎骨折脱位
颈椎骨折后,出血、水肿可能波及椎间孔或骨碎片的移位,直接压迫神经根或脊髓。骨折痂的形成也可能使椎间孔变窄,或者因颈椎脱位(半脱位)导致椎间孔和椎管矢状径变窄,从而产生神经根或脊髓压迫,引发颈椎病的一系列症状。
颈椎病是一种源于细微损伤的慢性疼痛之源,其病理变化丰富多样。在理解颈椎病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洞察其病理机制,从而更好地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