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少运动锻炼也会造成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这一骨病,源于多种原因,骨组织在此病中呈现正常的钙化过程,钙盐与基质比例正常,但单位体积内的骨组织量却有所减少,形成独特的代谢性骨病变。骨组织的减少,大多源于骨质吸收的增加。主要症状包括骨骼疼痛与易于骨折。
为了有效阻止和治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成为主要手段。其中包括雌激素替代疗法、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以及二磷酸盐等。这些药物主要作用在于阻止骨吸收,但对骨形成的影响较小。为治疗此疾病,药物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抑制骨吸收药,包括钙剂、维生素D及其活性形式、降钙素、二磷酸盐、雌激素等;二是促进骨形成药,如氟化物等。
对于绝经后的妇女,激素替代疗法被视作治疗骨质疏松的优选方案,其中雌二醇的周期服用方法被推荐。但此法可能伴随其他系统的不良反应,因此应避免用于患有乳腺疾病及无法耐受其副作用的患者。雄激素对于性激素严重缺乏的男性患者有一定疗效,但使用时需监测前列腺特异抗原等指标,同时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供应。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能防止骨质疏松,并降低心血管疾病、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其中,雷洛昔芬等药物能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使椎体骨折的危险性下降。
二磷酸盐类能特异性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增加骨密度。新一代磷酸盐如阿仑屈酯等,抑制骨吸收作用更强,且治疗剂量下不影响骨矿化。对于不能耐受其他药物的患者,降钙素可作为选择,它具有快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功能。维生素D和钙的联合制剂也被推荐为可靠的治疗方案。氟化物作为骨形成的刺激物,能有效增加骨密度并降低椎体骨折发生率。
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方案丰富多样,包括多种药物类型。在选择药物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药物治疗应与生活方式调整、饮食改变和适量运动相结合,共同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关于骨质疏松的深入与防治策略
对于患有骨质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我们强烈建议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BMD)。如果发现骨的更新指标异常高,那么我们需要对药物剂量进行调整,适当减量。为了长期预防骨量丢失,我们推荐妇女在绝经后即刻启动雌激素替代治疗,至少持续5年,而以10至15年的疗程为最佳。对于已经确诊的疾病或使用的药物明确导致骨质疏松的患者,除了雌激素替代治疗外,还应补充钙、维生素D及二磷酸盐。
说到骨质疏松的成因,那真是多元且复杂的。营养因素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钙、磷的缺乏是主要原因,而蛋白质、微量元素如氟、镁、锌等以及维生素C、D的缺乏也与骨质疏松紧密相关。缺乏活动也是一大原因。运动、日光照射和重力负荷等因素与骨量的多少以及骨质疏松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运动时,神经内分泌调节为骨骼提供充分的矿物营养,有助于全身和局部骨钙含量的增加。适当的日光照射可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
遗传因素也在骨量丢失中起到作用。例如,身材较矮小的人较身材高大的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即使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两个人的骨质疏松症发生和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内分泌因素中的雌性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活性维生素D等激素,尤其是性激素,对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起着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女性,卵巢摘除或过早闭经的女性由于雌激素分泌减少或不分泌,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至于失用因素,长期卧床、肌肉瘫痪或长期固定的患者,由于肌肉活动减少,骨骼缺少肌肉刺激,可能导致骨母细胞减少,正常的骨代谢过程被破坏,破骨细胞相对活跃,最终引发骨质疏松。
在治疗方法上,我们强调,只有在因骨质疏松症导致骨折的情况下,才需要外科治疗。其他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和适当的锻炼来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为了骨骼的健康,请广大患者朋友积极采取防治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