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老年患者要合理用药
骨质疏松,这一常见疾病,像隐形的手一样悄悄侵蚀着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对于年迈的身体,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无疑是一大难题。答案就在于日常的运动与营养调理,尤其是药物治疗。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老年人在面对骨质疏松时常用的药物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我们需要关注钙剂。钙是维护骨骼健康的关键元素。随着年纪的增长,肠道对钙的吸收功能逐渐减弱,单纯依靠日常饮食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钙需求。额外的钙补充变得尤为重要。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日的钙摄入量应在1500-2500毫克。尤其是女性,从生长发育停止到绝经期前后,钙的需求更为迫切。但需注意,肾结石患者或尿钙高的病人,在补钙时应特别小心。
接下来是维生素D及其活性产物。维生素D对于钙的吸收至关重要,它与钙的联合使用可以有效降低血清副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骨钙含量。由于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对维生素D产生抗药性,因此剂量需要加大。目前常用的洛盖多,每日0.5毫克是最有效且最安全的选择。
性激素在骨骼健康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适当的性激素补充可以刺激骨细胞的生长,维护骨骼的强壮与坚固。男性可以选择长效睾丸酮制剂,女性尤其是绝经后的女子应补充一些雌激素。但性激素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密切注意用药后的反应,特别是肝脏损害及子宫内膜增殖等潜在风险。
降钙素是一种能够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目的药物,具有降低骨转换和止痛作用。但它应与钙制剂联合使用,避免降钙素过度降低血钙而加重骨回收。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氟化钠可以刺激骨形成,增加松质骨骨量。一般日服用量为50-80毫克,但因其副作用较多,使用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双磷酸盐则是通过减少骨吸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增加全身松骨骨量。常用的骨磷,每日口服量为毫克,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先使用针剂进行静脉滴注。但长时间使用可能会引起低钙血症。
骨质疏松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和营养补充,老年人可以重拾健康的骨骼生活,享受幸福的晚年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