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康复训练应该如何进行
骨科疾病中骨折恢复的关键在于通过系统的康复训练,最大限度地恢复机体功能,提升生活质量。这一过程中,康复训练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贯穿整个恢复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在康复训练的早期阶段,通常指的是骨折后的1-2周内。骨折部位肿胀、疼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移位。此阶段的康复训练主要目标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帮助消肿,稳定骨折。主要训练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也就是在不移动关节的情况下,进行肌肉的静力收缩和放松。这种“绷劲”和“松劲”的交替进行,不仅有助于预防肌肉萎缩和粘连,也有助于缓解疼痛和肿胀。
进入康复训练的中期,也就是伤后2周至骨折临床愈合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伤肢的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骨折断端开始稳定,并逐渐形成骨痂。除了继续进行的伤肢肌肉收缩训练外,患者还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逐渐恢复骨折端及未固定关节的活动。这种由被动活动逐渐转为自主活动的训练方式,有助于防止关节活动度下降。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以促进身体机能的恢复。
到了康复训练的后期,骨性骨痂已经形成,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可能会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也可能出现。此阶段的康复目标是恢复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还可以配合理疗和步态训练等,以达到消肿、化瘀、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在康复过程中,理疗的引入是非常有益的。通过理疗,可以有效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缓解疼痛和肿胀,促进骨痂的形成。当骨折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后,可以逐渐增加活动的范围和力量,进行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应在固定2周左右后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这样可以通过关节软骨面间的相互挤压和摩擦,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和塑形,防止关节内粘连的形成。
骨折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努力,根据康复的不同阶段调整训练计划。通过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患者将能够更快地恢复功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