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骨质疏松用药有别,光补钙不靠谱
在人生的旅程中,骨质疏松成为了一道不可忽视的关卡,特别是对于7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后5至10年内的女性来说,其发生的可能性更是明显增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健康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对于女性而言,在绝经早期,如果子宫和乳房状况良好,补充雌激素可能是一个有效的增强骨密度的策略。而对于已经绝经一段时间,且没有更年期症状的女性,可以选择使用雌激素受体调节剂。这种药物在子宫、乳房及骨骼中都有雌激素的受体,只在骨骼上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展现出类雌激素的活性,而在乳腺和子宫上则表现出抗雌激素的活性,有助于抑制骨吸收而不刺激乳房和子宫。但需要注意的是,有静脉栓塞病史及有血栓倾向的人群,如长期卧床和久坐的人应禁用。
对于男性来说,双磷酸盐类药物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选择。这种药物既有静脉使用的,也有口服片剂。长期坚持使用可以增加骨密度,有效预防骨折。
当骨质疏松严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背酸痛、四肢酸软、驼背、抽筋等症状,甚至导致骨折。对于伴有疼痛的患者,降钙素是一个有效的治疗选择。它不仅能抑制破骨细胞、减缓骨质流失,还具有中枢镇痛作用,能帮助缓解疼痛。但使用一段时间后效果可能会减弱,因此疼痛消失后应停止使用,通常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超过两个月。
治疗骨质疏松并不能仅仅依靠补钙。虽然补钙是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应对方法,但专家指出,骨质疏松的发生并不完全取决于钙的摄入量。内分泌系统的改变是导致骨密度降低的重要因素。除了补钙,患者还需要在专家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
确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应在补钙和补充活性维生素D的基础上,选用一种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是否需要补钙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来确定,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骨质疏松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依从性差是治疗效果的严重障碍之一。许多患者不能遵医嘱按时口服药物,导致骨折风险增加。近年来,一些可以通过静脉注射给药的药物为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一年只需给药一次,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
专家提醒,骨质疏松性骨折可能导致患者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由于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许多女性在出现疼痛甚至骨折后才发现自己患有骨质疏松。一旦出现腰背部疼痛、身体变矮、驼背、容易骨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早检查、早治疗是预防骨质疏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