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间盘炎和颈椎病有何联系?
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焦点,至今尚不完全清楚。普遍认知的机械压迫、颈椎不稳定以及脊髓血液循环障碍等因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病症的成因,但却无法全面解答所有的临床现象。
有些患者的影像学检查虽然显示脊髓受到严重的压迫,但他们的脊髓损害症状却相对较轻;相反,一些患者的颈脊髓压迫并不严重,却表现出较重的脊髓损害症状。这表明,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中存在着某种尚未被揭示的奥秘。压迫与脊髓损害程度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
最近的研究揭示了慢性炎症反应可能是颈椎病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在颈椎病患者的突出间盘组织边缘,我们可以看到小血管增生、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水肿及纤维素样渗出等明显的慢性炎症反应表现。这些炎症介质包括一氧化氮、前列腺素E2以及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金属基质蛋白酶等。这些炎症介质能够损伤突出的间盘周围组织,包括脊髓等神经组织。炎症反应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参与颈椎病的发病过程,如炎症介质直接损伤、炎症组织压迫等。
关于炎症反应的原因,有多种因素可能涉及其中,包括物理化学因素、机械因素、生物因子及免疫反应等。过去的研究表明,椎间盘髓核组织可能引发自身免疫反应。当硬膜外腔内的血管组织被突入的间盘组织撕破时,会导致新生血管长入突出组织内,进而引发巨噬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颈椎失稳也可能导致局部应力增加,进一步引发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
对于脊髓型颈椎病,其自然病史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患者呈相对恶性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手术治疗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某些手术耐受性差、手术风险大的患者,或者拒绝手术的患者,只能采取保守治疗。经验表明,处于炎症反应期的患者经过颈椎制动、理疗及应用抗炎药物等治疗,其炎症反应可以消退,症状也可以得到缓解。部分患者的症状甚至可以长期稳定。
有专家提出,对于部分颈椎管发育较宽、手术耐受性较差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如果在起病时间较短(可能处于炎症期)、脊髓损害程度较轻且影像学存在炎症表现的情况下,可以尝试采用保守治疗。这一观点为那些不适合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