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患佝偻病的6大误区 四大方法预防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婴幼儿期的常见营养问题,常被称为“缺钙”,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真正的病因是维生素D的缺乏。让我们深入了解一下关于宝宝佝偻病的几个常见误区。
误读一:补钙就能预防佝偻病
佝偻病并不仅仅是缺钙问题。苏宜香教授指出,佝偻病的最常见类型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这是因为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仅仅补充钙质并不能预防佝偻病。致病因素还包括晒太阳少、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不足、生长过快以及一些疾病和药物的影响。
误读二:肋骨外翻就是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特征在于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导致骨骼病变。典型症状包括宝宝头部呈“方盒样”,肋骨呈“串珠”状等。这些症状并非佝偻病的特异性表现。比如宝宝睡觉盖得太厚,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导致肋骨外翻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孩子肝脏过大、松紧带裤子提得太高等。诊断佝偻病需要更全面的生化指标。
误读三:查微量元素就能诊断佝偻病
在母婴用品店或医院进行的微量元素检查并不能作为佝偻病的诊断依据。苏宜香指出,可靠的诊断指标是血清25-(OH)D的含量。这一检查在许多医院尚未普及。家长应带孩子去设有佝偻病专科的医院进行检查。
误读四:维生素D越高越好
对于维生素D的摄入,并非越多越好。在“金奇仕”事件中,有家长质疑该品牌鱼肝油中的维生素D含量不足。苏宜香介绍,维生素D产品分为药品和膳食营养补充剂两类,其含量要求不同。即使是膳食营养补充剂,其维生素D含量也只需达到推荐摄入量的1/2到2/3。剩余的部分应通过正常的膳食和阳光获得。
误读五:补足了维D就无需担心
有些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补足了维生素D,就不会患上佝偻病。苏宜香强调,佝偻病的预防不仅需要补充足够的维生素D,还需要让孩子多晒太阳。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下维生素D的合成。这种人体自身合成的维生素D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
对于婴幼儿期的宝宝来说,预防和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并不是简单的补钙问题,而是需要全面考虑宝宝的膳食、阳光照射和生长发育等多个方面。家长应该了解佝偻病的真正原因和症状,并遵循医生的建议,为宝宝提供全面的营养和健康保障。关于日照与佝偻病的紧密关系,在孩童健康成长的道路上,这是一个备受家长们关注的问题。让我们深入了解其中的奥妙。
在纬度较高的城市,由于日照时间的限制,儿童佝偻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达到惊人的40%以上。而在阳光普照的广州,尽管情况有所改善,但佝偻病的发病率依然有10%。显然,冬季的严寒和日照时间的缩短,以及孩子们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都会使佝偻病的发病率上升。
苏宜香专家提醒家长们,不能忽视孩子们户外活动的价值。她指出,许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孩子过了一岁,户外活动多了就不需要补充维生素D了。甚至有的家长以自己小时候没有补充任何营养也没得佝偻病为由,忽视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专家指出,事实上,5岁以下的儿童、孕妇和乳母都是维生素D缺乏的高危人群。由于现代生活中高建筑阻挡了日光照射,大气污染也吸收了部分紫外线,再加上连续的阴雨天气和孩子们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使得孩子们自身通过日照合成的维生素D可能不足。现在的孩子仍有适量补充维生素D的必要。
那么,如何预防宝宝佝偻病呢?专家们给出了以下建议:
鼓励母乳喂养,并坚持母乳喂养至少8个月。母乳是天然的食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包括宝宝成长所需的维生素D。
从宝宝出生后2周起,每日给宝宝口服维生素D预防量单位。这是确保宝宝获得足够维生素D的一种有效方式。
宝宝的饮食也是关键。多吃富含维生素D和钙的食物,如蛋黄、肝类、鱼类、奶类、豆类、虾皮等。避免摄入过多的油脂和盐,以免影响钙的吸收。
多带宝宝到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在日光照射下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这是一种既廉价又安全的获取维生素D的方式。每日晒1~2小时的太阳就能满足宝宝的需求。
预防佝偻病需要家长们的关注和努力。让宝宝在阳光下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家长的共同心愿。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当的户外活动和必要的营养补充,我们可以为宝宝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