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和预防上的误区
关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误解与真相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由于其在治疗和预防方面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有必要重新解读,澄清误解。
误区一:轻视轻微外伤
许多老年人由于活动量的减少,遭遇的外伤多为扭伤或跌伤。但这并不意味着因为受伤轻微,疼痛感不明显,就无需警惕。老年人多数存在骨质疏松问题,一旦受到外伤,尤其是摔倒等,应警惕可能发生脆性骨折。若发生骨折后仍然活动或站立行走,可能会导致骨折移位、加重软组织损伤,甚至引发继发性的血管神经损伤。老年人在受伤后,无论伤势轻重,都应保持受伤部位稳定不活动,并立即寻求医疗救助,只有在经过医生检查确认无脆性骨折后,方可继续行走或活动。
误区二:误以为骨质疏松只是缺钙
骨质疏松这一病症的成因复杂,虽然钙质流失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但单纯补钙并不能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及其引发的骨折。除了衰老、雌激素水平下降等自然因素,营养失调、生活方式不健康、疾病影响以及药物作用等也会对骨健康造成影响。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均衡营养,适度锻炼。饮食中应包含足够的钙、维生素D以及其他营养成分。运动能促进全身及骨骼的血液循环,对骨骼产生直接刺激作用,有助于阻止和减缓骨质疏松的进程。
误区三:骨折后过度静养
许多人在老年髋部骨折后选择静养,认为这样能更好地恢复。但实际上,长期卧床静养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褥疮、下肢深静脉血栓、脂肪栓塞综合征、坠积性肺炎、泌尿系统感染等。长期卧床还会加速骨丢失,加重骨质疏松,增加再骨折的风险。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期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并发症。强调早期进行肌肉的主动和被动锻炼,尽早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尽量减少卧床时间。这样不仅能尽快恢复功能,还能有效防止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我们需要保持警惕,正确认知,避免陷入误区。在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