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会有哪些并发症 跟骨骨折可用中医疗法
当脚跟遭受重创,疼痛如刀割,肿胀明显,伴随明显的瘀斑,行走变得无比艰难,这是跟骨骨折的典型表现。成年人在生活中,可能因为从高处跌落或者遭受挤压而出现这样的伤害。除了跟骨的痛苦,这种骨折还可能伴随着脊椎、骨盆的骨折,以及头、胸、腹部的损伤,初诊时务必全面检查,以免遗漏。
跟骨骨折是一种需要警惕的病症,因为它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肿胀、张力性水疱、筋膜室综合征、神经血管损伤等都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尤其是跟骨畸形或骨突形成,这是最常见的后遗症,当跟骨局部压力增大后,容易形成疼痛点,刺激跖筋膜,导致跖筋膜炎,引发持续疼痛。
跟骨骨折还可能导致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腓骨肌腱卡压综合征、屈趾肌腱粘连爪状趾畸形等。每一种并发症都可能导致足部功能受损,影响行走。对于跟骨骨折,早期诊断和复位非常重要。如果在伤后24至48小时内未能及时复位,可能会因为局部肿胀或张力性水泡而增加手法复位的难度。
在治疗上,对于无移位或移位不多的跟骨骨折,可以采用中药外敷,局部制动,配合扶拐不负重行走数周,以促进恢复。对于有移位的骨折,可以尝试手法复位并用夹板固定。若手法复位失败,还可以选择金针拨骨术、经皮穿针固定术等方法。在后期,如果疼痛较重且非手术方法无效,可以考虑进行跟距关节或三关节融合术。
在中医的疗法中,复位手法是核心。整复时间越早越好,以便更好地恢复跟骨的功能和形态。除了复位手法,中医还强调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的病人和病情,采用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的中药外敷等方法来促进恢复。重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确保病人能够全面康复。
跟骨骨折是一种需要重视的病症,它可能带来的不仅仅是足部的疼痛,还可能影响整个人的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是确保顺利康复的关键。中医的疗法在跟骨骨折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病人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跟骨结节骨骺分离与骨折治疗详解
在行走与站立间,跟骨结节承载着巨大的压力。若出现骨骺分离或骨折,不仅影响日常活动,还需精心治疗。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此类疾病的治疗过程。
当跟骨结节出现明显的骨骺分离或骨折片上移时,首先需要在无菌环境下操作。采用细钢针穿过结节中部,上好牵引弓,向后牵引以松解骨折面的交锁。这一过程需要术者的巧妙手法与经验,确保骨折片复位。术后,需用屈膝约30°、跖屈位的长腿石膏管型固定,维持4周。在此过程中,细钢针会被包在石膏管内。
对于跟骨结节的横形骨折,治疗方法因骨折程度而异。若骨折块小或没有移位,仅需要固定足于跖屈位的短腿石膏托4周。但如果骨折块较大并出现移位,就必须进行复位,然后再固定。复位的方法包括:一手握足使成跖屈,另一手在跟后挤压结节,或用二拇指推挤跟骨结节之骨折块。
接近跟距关节面的骨折较为复杂,需平卧并屈膝90°进行治疗。若手法复位不满意,可使用跟骨夹来纠正跟骨体增宽。若结节关节角难以纠正,则可采用细钢针牵引复位。这一过程中,必须注意保护皮肤,避免跟骨被挤碎。
波及跟距关节的骨折处理起来更为棘手。若关节面塌陷、粉碎且移位较多,手法复位可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此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固定方法根据骨折的类型和程度而异。无移位骨折一般不作固定,而其他类型的骨折则需要用石膏、夹板或钢针固定。固定期间,患者需要进行膝及足趾的屈伸活动,以促进恢复。
药物治疗方面,遵循骨折三期的用药原则,早期加用利水祛风药以消肿。解除外固定后,加强熏洗以促进恢复。
跟骨结节骨骺分离及骨折的治疗需要医生的精湛技艺与患者的积极配合。通过正确的治疗与康复锻炼,大部分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行走与站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