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抗骨松性骨折,既要开源又得节流
或许你对骨质疏松的认识已经相当深入,但令人惊讶的是,仍有很多人误以为骨量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衰老现象,认为只需进行简单的补钙和维生素D治疗,就能轻松应对骨质疏松问题。
对于那些已经历骨折的老年人来说,骨质疏松的骨骼就像被白蚂蚁侵蚀的房梁,脆弱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补钙和维生素D治疗显然远远不够。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驱除那些“白蚂蚁”,还要对受损的房梁进行必要的修复和翻新。
骨质疏松的危害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并发骨折。这种骨折好发于脊椎、髋关节和手腕等部位。一旦脊柱骨折,患者将遭受剧烈的疼痛和活动受限,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神经损害和瘫痪。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老年人因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骨质疏松是衰老的正常现象,对生活影响不大,因此即便知道有病也不愿积极治疗。这种观念导致他们在首次骨折后未能寻求积极、正确的治疗,从而陷入骨折反复发作的恶性循环,不仅加剧了身体折磨,也增加了就医负担。
当骨折发生时,这实际上是一种警告。如果忽视这种警告,任由骨量流失,身体可能陷入一种脆弱的“骨脆脆”状态,甚至在咳嗽、打喷嚏、提重物或翻身等日常活动中都会突发骨折。这些骨折导致的卧床、行动困难、饮食障碍以及户外活动减少,又会进一步加剧骨量丢失,使骨质疏松和骨折的恶性循环愈演愈烈。除了患者的身体承受巨大痛苦外,其家人也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
当骨质疏松发展到导致患者反复骨折的程度时,单纯的补钙和维生素D药物治疗已经远远不够。目前抗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大类:抗骨吸收治疗和促骨形成治疗,我们可以将其通俗地理解为“节流”和“开源”。
抑制骨吸收的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破骨细胞数量。它们就像“水管工”,为骨骼安装阀门以减少流量,达到“节流”的目的。这些药物包括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双磷酸盐类药物和降钙素等。每种药物的作用机理虽然不同,但它们的主要作用都是降低骨流失,维持现有的骨微结构。
而促进新骨形成的治疗则更像是“开源”,旨在帮助患者生成新骨。在这样的治疗下,患者的骨骼将逐渐变得更加强壮和健康。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方案,以有效地抗击骨质疏松,避免其带来的严重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