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和增生的区分
深入理解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两种常见的骨骼疾病
骨质增生症,这一以骨质病理性增生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常常引发局部关节、肌肉、韧带的活动障碍及疼痛。我们所熟知的“骨刺”,其实是骨质增生的一种特殊表现。还包括退行性骨关节炎、肥大性骨关节病以及跟骨症等。
关于其病因,尽管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关节会逐渐退化。在骨头与软组织接触的地方,由于长期承受压力、拉力或损伤,关节间的软骨会逐渐失去水分与弹性,骨头与骨头之间出现磨损。为了减轻这种压力,人体会在骨关节边缘上自然增生一部分。这本质上是人体的生理代偿功能,是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
骨质增生症的高危人群主要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以及从事承重、久站、久坐的工作人员。病变多发生在活动范围较大的关节和脊椎。在发病初期,可能没有明显外观异常,仅表现为关节刚活动时疼痛,随着活动的进行,疼痛可能会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病情恶化时,会出现关节红肿、积液,甚至变形,疼痛不断加剧,关节活动受到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治疗骨质增生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除增生,而是控制其发展,软化正在形成的钙化组织,消除炎症,促进损伤组织愈合,解除疼痛,达到临床治愈。然后,通过坚持康复保健锻炼来控制病情复发。
而骨质疏松症则是一种以骨量降低和骨组织结构破坏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容易导致骨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其病因虽机制不明,但与雌激素、活性维生素D缺乏、遗传因素、营养状况、药物应用(如糖皮质激素)等因素相关。
高危人群主要是绝经后女性和老年人。尽管男性并非主要的高危人群,但50岁以上的男性中有大约25%的骨折与骨质疏松相关。缺乏运动、瘦小的女性,或患有某些疾病如1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也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疼痛多发生在脊柱和四肢长骨骨干部位。其疼痛在发病早期不一定出现,通常与负重的时间和程度有关,也与气候、温度变化相关。病情较重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前胸、两肋、腹部及腹股沟软组织的放射痛。但骨质疏松一般无关节红肿、无积液,关节活动正常。
《解读: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的关联及治疗策略》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的骨骼有时会遭遇一对孪生兄弟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它们看似相似,实则成因与防治策略各异。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对骨病中的“双胞胎兄弟”。
我们需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区:骨质增生并不是因为补钙而产生。事实上,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的成因相似,都与钙的代谢失衡有关。当我们步入中年,人体的钙平衡逐渐倾向于负平衡状态,也就是说,骨骼中的钙质丢失速度超过了摄入速度。为了维持血钙的稳定,人体的自稳系统会启动应急机制,增加甲状旁腺素的分泌,溶解骨钙以补充血钙的不足。
短期内缺钙,对于钙代谢正常的人来说,并不会导致血钙水平显著下降。但长期缺钙而得不到纠正,会使血钙的稳定系统出现偏移。甲状旁腺长期受到缺钙的刺激,过量分泌甲状腺素,导致骨钙减少,血钙和软组织钙含量增加的反常现象。这种长期的失衡状态,为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的发生提供了土壤。
那么,骨质增生究竟是何物呢?其实,它是人体应对骨质疏松的一种代偿机制。当骨骼内部大量丢失钙质时,人体会在某些受力最大的骨面上,如颈椎、腰椎、足跟等位置,沉积修补多余的钙。这是一种自然的修复过程,但遗憾的是,这种代偿作用形成的新骨无法完全补充丢失的旧骨。
接下来,我们聊聊骨质增生的治疗策略。
治疗骨质增生,首先可以从锻炼和减重开始,这既是预防也是治疗的手段。对于关节疼痛,大部分原因并非炎症或只是轻度炎症。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使用镇痛剂来缓解症状。当关节出现长时间僵硬、肿胀、局部发热等炎症表现时,可以选择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中药贴剂和局部敷用也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除了对症治疗外,软骨保护性药物也是治疗骨质增生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主要有硫酸软骨素和硫酸氨基葡萄糖两种药物。它们能够改善关节结构,从而显著缓解骨关节病患者的症状。
骨质增生与骨质疏松是紧密相关的骨病,了解它们的成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关键。通过适当的锻炼、药物治疗和软骨保护,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对孪生骨病,守护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