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怎样控制运动量?
骨质疏松在中老年群体中尤为常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肌肉萎缩、肌力下降等,这些变化直接影响运动处方的选择。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如何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根据运动后的自我感觉来判断:
运动后,如果感觉精神状态良好,精神舒畅,略有疲劳但休息后迅速恢复,那么说明运动量适中。反之,如果运动后精神状态差、疲劳感明显,且长时间无法缓解,那么说明运动量过大,需要及时调整。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运动强度的调整至关重要。增加运动强度时,应适当缩短时间和减少次数;降低强度时,可适当延长时间和增加次数。
二、根据脉搏变化来判断:
骨质疏松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心率数值来判断运动强度。从事较大强度运动时,心率可达130145次/分;中等强度为100120次/分;小强度运动时,心率小于100次/分。患者可通过数脉搏来判断运动量是否合适。如果心率未达到“合适心率数值”,说明运动量不足,可适当增加。反之,如出现心悸、气短等症状,则应降低运动量。
三. 根据研究公式判断:
中老年人最大运动量时的心率数值为“180-年龄数”。骨质疏松患者运动后的心率达到此数值的80%时,说明运动量适中。例如,60岁的患者最大心率为120次/分,适宜的心率则为96次/分以下。
四、根据肌肉耗氧量、呼吸频率等判断:
通过测运动终止后的1分钟脉搏数,再结合心率数值,可查出机体最大耗氧量。耗氧量在40%以下为低强度运动,50%-70%为中等强度运动,80%以上为高强度运动。中老年患者的运动量应控制在小到中等强度。运动后呼吸频率的增加也代表了身体的氧消耗量。如果每分钟呼吸次数在原有基础上增加5-10次/分,说明运动量合适。若出现呼吸急促、缺氧等情况,则应停止运动并休息。
最后要强调的是,骨质疏松的治疗需趁早,且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病情进行对症治疗,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选择合适自己的运动方式和控制适当的运动量,对于骨质疏松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