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日常保养
颈椎日常保养之道:牵引、推拿与理疗的全方位护理
一、颈椎牵引
颈椎牵引是神经根型、颈型和交感型颈椎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脊髓型颈椎病及颈椎节段性不稳的患者不宜使用。那么,如何进行颈椎牵引呢?
1. 姿位:体位可以选择坐位或卧位。为了方便,通常采用稳当的靠坐位,颈部从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0°,避免过度伸展。体位要令患者感到舒适,如有不适,应酌情调整。
2. 牵引重量与持续时间:牵引重量因人而异,可从患者自身体重的1/10至1/5不等,多数在6-7kg之间。开始时,使用较小的重量以让患者适应。每次牵引结束时,患者应有颈部受牵伸的感觉。如感觉不明显,应适当增加重量。每次牵引持续20-30分钟。
3. 牵引频度与疗程:通常每日牵引1-2次,也可每日3次。10-20天为一疗程,可持续数个疗程直至症状基本消除。若坐位牵引效果不明显或患者症状较重,可采用仰卧位牵引。
4. 利用电动牵引器械可进行间歇牵引,有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二、推拿
推拿治疗颈椎病是基于中医理念,认为颈椎病系因颈项长期劳累,气血失和,加上外感风寒、阻滞经络所致。推拿可以调和气血,桂风散寒,疏筋通络,从而达到解痉止痛的作用。
1. 作用与适应证:推拿适用于除严重颈脊髓受压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颈椎病。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传统上曾认为推拿可能加重脊髓损害,但现在已有安全有效的牵引和推拿治疗的报道。对于轻型脊髓型颈椎病,推拿手法应温和,避免使用旋扳手法。
2. 方法:颈椎病的推拿手法应刚柔结合,常用手法包括掌揉、探法和一指禅推法等。在颈肩部的穴位进行点压或拿法。若为神经根型,手法应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为椎动脉型,应包括头、脸部的穴位。推拿手法结束时,可以使用抹法、叩击、拍法等。施用旋扳手法时需要注意旋转角度不可过大,避免追求旋颈时的"咔嗒"声,脊髓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三、理疗
理疗是颈椎病的另一种治疗方法,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放松痉挛肌肉,缓解症状。常用的理疗方法包括高频(微波、超短波)、低中频电疗(如TENS、间动电疗、电脑中频)、超声波、磁疗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疗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颈椎病的日常保养包括牵引、推拿和理疗等多种方法。患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期进行颈部活动,以预防颈椎病的发生。(四)运动疗法
颈椎病的治疗方案中,运动疗法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主要是通过医疗体操的练习来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一疗法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1. 通过颈部各方向的放松性运动,如柔和的颈部屈伸、旋转等,可以活跃颈椎区域的血液循环,消除淤血水肿,牵伸颈部韧带,放松痉挛肌肉,从而显著地减轻症状。
2. 医疗体操不仅针对现有的病症进行治疗,更着眼于增强颈部肌肉对疲劳的耐受能力,改善颈椎的稳定性,从而巩固治疗效果,防止颈椎病的反复发作。
那么,何时适宜进行这样的医疗体操呢?(1)当各型颈椎病的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2)但在症状急性发作期,局部休息更为适宜,不宜增加运动刺激,以免加剧症状。(3)对于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的患者,尤其是颈椎后仰运动应严格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进行颈部旋转运动时,更应轻柔缓慢,幅度适中。
(五)神经阻滞疗法
神经阻滞疗法是颈椎病治疗的另一种有效方法。其中,椎间孔阻滞(硬膜外腔阻滞)和椎旁交感神经阻滞术受到广泛关注。单次阻滞或置管连续注药均可收到显著效果。为确保最佳治疗效果,单次阻滞每周进行两次,共进行五次;若选择硬膜外腔置管,则每日注药一次,同样以五次为一疗程。星状神经节阻滞术对交感型颈椎病有特效,常于第一次治疗后即可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六)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颈椎病的辅助治疗方法。当症状显著时,解痉镇痛药、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神经营养药及血管扩张药等药物常被用来促进症状缓解。中药也在此列。
(七)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在颈椎病的治疗中也占据一席之地。许多患者因为长期的病痛而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这些情绪反过来又可能加重症状。心理治疗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八)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日常生活活动指导也是颈椎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枕头与睡眠:选择合适的枕头对于颈椎健康至关重要。枕头中央应略凹进,高度为12~16cm。睡觉时,颈部应枕在枕头上,不能悬空。习惯侧卧位者,应将枕头与肩同高。避免躺着看书或长时间将双手放在头上方。
2. 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洗脸、刷牙、饮水、写字等日常活动中,应避免颈部过伸过屈活动。
3. 某些日常活动应该停止:在患病期间,应停止做某些过度活动颈椎的活动,如擦高处的玻璃等。保持适当的休息和姿势,有助于加快康复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