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六大误区,别陷入!
走进骨质疏松的六大误区
误区一:骨密度降低就是骨质疏松?
你是否知道骨密度下降并不一定意味着你已经步入骨质疏松的行列?真正的骨质疏松诊断需要经过细致的检查,确定骨量减少的程度以及微细结构的破坏情况。这是一个多因素引发的慢性疾病,通常在骨折发生前无明显症状,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尤其常见于绝经后的妇女和老年人。
误区二:骨质疏松只与老年人有关?
骨质疏松并非只是老年人的“专利”。虽然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期后的骨质疏松是老年人多发,但继发性骨质疏松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长期应用某些药物、患有某些疾病或长期卧床的人群都可能面临骨质疏松的风险。特发性骨质疏松则更多地影响了年轻人,包括青少年、青壮年以及成人等各个年龄段。
误区三:骨头汤能补钙?
许多老年人误以为喝骨头汤就能补钙,其实不然。骨头中的钙能溶解在汤里的量极低。即使长时间煮炖,汤中的钙含量仍然有限。按成人每日所需的钙量计算,需要数百碗骨头汤才可能满足需求。骨头汤中的大量脂肪可能对身体造成其他危害,如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等。我们应该注重饮食的多样化,避免高脂、高蛋白质及咖啡因等不利于骨骼健康的食物。
误区四:轻微骨折是骨质疏松的“警报”?
患有骨质疏松的骨骼脆弱,有时轻微的动作如咳嗽、打喷嚏或抱孩子都可能引发骨折。这些轻微的骨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除了骨折,骨质疏松还可能引起周身疼痛、身高缩短、驼背等症状。
误区五:自我感觉良好就无骨质疏松?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骨头没有疼痛或异常感觉,就不会出现骨质疏松。事实上,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在初期至中期并无明显症状。早期诊断依赖于专业的检查设备,如双光子骨密度仪和定量CT检查。病程较长者可通过X片检查确认。
误区六:缺乏运动不会导致骨质疏松?
保持正常的骨密度和骨强度需要持续的运动刺激。缺乏运动会导致骨量丢失,因此体育锻炼对于预防骨质疏松至关重要。如果不注意锻炼,肌力会减退,对骨骼的刺激减少,不仅会加速骨质疏松的发展,还会影响关节的灵活性,容易跌倒并导致骨折。
走出这些误区,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预防骨质疏松这一慢性疾病。从年轻时就应注重锻炼、合理饮食、定期体检,以维护骨骼健康,避免骨质疏松带来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