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是什么病
佝偻病与补钙的误解
众多妈妈在带着孩子做儿童保健时,常常会听到医生关于佝偻病的警告,仿佛只要孩子出现肋骨外翻,就一定是佝偻病,而佝偻病则意味着需要紧急补钙。这样的判断真的准确吗?让我们一同揭开佝偻病与补钙之间的误解。
我们要明确,佝偻病并非仅仅因为缺钙。事实上,佝偻病的主要原因是维生素D的缺乏。维生素D在人体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帮助我们的骨骼进行“矿化”,即将钙和磷这两种矿物质沉积在骨骼中。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就会导致钙磷吸收下降,骨骼硬度降低,甚至变软。特别是在生长板的位置,矿化异常会导致骨样组织堆积,从而表现出佝偻病的症状。
那么,为何会有那么多人误认为佝偻病是因为缺钙呢?这可能与历史上的误解有关。1822年,Sniadecki报道了因缺乏日光照射导致维生素D缺乏,进而引发儿童佝偻病。此后,通过宣传让家长给孩子多晒太阳以预防佝偻病的方法,以及乳类食品中强化维生素D的措施,佝偻病发病率急剧下降。但这并不等于补钙就能预防或治疗佝偻病。
在日常中,预防佝偻病的关键是确保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补充再多的钙,如果维生素D不足,也是无效的。那么,哪些情况可能导致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合成不足呢?
1. 皮肤合成维生素D不足:皮肤是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但在紫外线照射强度不足、肤色较深或外出活动少、涂抹防晒霜等情况下,都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
2. 维生素D摄入不足:母乳和牛乳中的维生素D含量都很少,如果婴儿纯母乳喂养,且奶量中的维生素D含量处于下限,那么宝宝就可能摄入不足。孕期及哺乳期母亲如果摄入不足或患有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乳汁中维生素D降低。
3. 生长发育过快:快速生长的孩子,对维生素D的需求量大,也容易出现维生素D缺乏。
4. 疾病和药物影响:某些胃肠道疾病、肝胆疾病、肝肾功能损害、抗惊厥类药物、抗结核药物、糖皮质激素等,都可能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合成或代谢。
至于肋骨外翻,其实并不能作为佝偻病或补钙的依据。这更多是婴幼儿尤其是偏瘦婴幼儿的正常现象,随着腹部肌肉的发达或体型的增长,肋骨外翻的现象通常会自然消失。
那么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患有佝偻病呢?除了观察是否有囟门闭合延迟、顶骨和额骨隆起等症状外,更重要的是结合病史、临床症状、血液检查和骨骼的X线检查,以及血清25-(OH)2维生素D的水平检测。
佝偻病并非简单的缺钙问题,而是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疾病。预防和治疗佝偻病的关键是确保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当妈妈们在带宝宝做儿童保健时,应该更加关注宝宝的维生素D摄入情况,而不是仅仅关注是否补钙。肋骨外翻并不是佝偻病的标志,也不应作为补钙的依据。谈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核心在于确保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对于已经确诊的佝偻病患者,常规的剂量已无法满足需求,需要适当加大维生素D的摄入量。
在轻度佝偻病的情况下,患者每天需要摄取1000-2000IU(25-50ug/d)的维生素D,并在一个月后调整为每日预防性的IU(10ug/d)。对于中度佝偻病,每日应补充3000-0IU(75-100ug/d)。而对于重度佝偻病,每日则需补充5000-6000IU(125-150ug/d)。若伴随自发性骨折等严重状况,剂量还需相应增加。
佝偻病的诊断并非简单的观察与骨密度测试所能确定的。正确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以及多种检查结果。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应根据血清中25-(OH)2维生素D的水平来精确调整。仅仅观察到肋骨外翻这一表面现象,并不能作为确定补充维生素D剂量的依据。盲目地增加剂量并长期大量服用,甚至可能导致维生素D中毒。
面对佝偻病这一健康挑战,我们应谨慎对待,既要确保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又要避免过量带来的风险。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补充剂量,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