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骨折后要过“运动关”
在生活的某个角落,一场与岁月的较量正在无声上演。郭老师,这位74岁的长者,不慎摔倒,肩胛骨上出现了裂痕。他的每一次呼吸似乎都伴随着身体的疼痛,让人心生怜悯。他躺在床上,不敢轻易动弹,因为动一动就会引发疼痛。医生经过诊断,发现郭老师已经患上了骨质疏松症,需要特别小心,避免再次骨折。
岁月不饶人,老年人的骨量在不知不觉中流失,骨质疏松症就像一把隐形的剑,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健康。为了抵抗这把剑,老年人需要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着手,加强防范。
说到补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食物和阳光。确实,户外运动和晒太阳是廉价的补钙方法。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协助,而维生素D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通过食物,如沙丁鱼、动物肝脏、小虾等;二是通过晒太阳。在冬日暖阳下,只要让面部、手部露出15~20分钟,紫外线就能帮助皮肤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
像郭老师这样卧床不起和很少运动的人,即使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也容易患上骨质疏松症。长期久坐或卧床不动会导致骨骼缺乏必要的刺激,影响钙的沉积。家人应该帮助老年人进行一些关节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和钙的吸收。
防止肌肉萎缩也是关键。老人骨折后应尽量坐起来,活动手指和手腕,让肌肉收缩、舒张。逐渐从室内床边走动过渡到室外走动。充足的运动和营养摄入有助于疾病的恢复。许多老人在骨折后因为长时间卧床和极少活动,导致受伤部位红肿未消,甚至关节僵硬。适量运动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的有效方法。
对于骨折患者在固定期间的活动,能动的部位要多动。比如左侧胫骨骨折的病人在固定期间,他的双上肢、右侧下肢都应该多运动。左下肢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可以多运动脚趾、脚踝以及大腿及髋区的肌肉。患肢抬高也是有助于肿胀消退的有效手段。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红外线、紫外线照射等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让我们为老年人的健康加油,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用坚强的意志和科学的防护与骨质疏松症抗争,享受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