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骨折是常见的外科疾病,常常由于意外外伤或暴力挫伤而引发。当患者遭受骨折的打击时,伤处局部会发生变形、肢体出现异于平常的运动方式,移动患肢时甚至会听到骨擦音。伤口局部疼痛剧烈,伴随肿胀和淤血,甚至可能导致肢体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在患者外伤后应尽可能减少搬动,必须搬动时也要动作谨慎、轻柔、稳妥,以不增加病人痛苦为原则。
很多骨折患者在面临康复时并不知如何下手。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方法。
在康复的早期阶段,也就是伤后的第一周到两周,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尚未稳定,容易再次发生移位。此时的主要康复训练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帮助消肿并稳定骨折。主要训练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情况下,肌肉进行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这个时期除了骨折处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都应该进行正常的活动。
接下来是康复的中期阶段,也就是伤后的两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期。在这个阶段,除了继续进行的伤肢肌肉收缩训练外,还可以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随着病情的稳定和好转,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可配合理疗以达到消肿、化瘀并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当伤后5~6周时,骨折处已有足够的骨痂形成。此时可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由一个关节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对于涉及关节面的骨折,固定2周左右后,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这样可以通过关节软骨面间的互相挤压和磨擦,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和塑形,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最后是康复的后期阶段,此时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此期的康复目标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得以恢复。康复训练主要包括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以迅速恢复各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恢复期可配合理疗、步态训练等。
骨折术后的饮食也需注意。骨头汤并不能直接为人体提供钙质,虽然其中含有丰富的胶原,但在骨折后的1-2周内不宜过多食用。补钙对治疗骨折并无直接好处,反而可能导致血钙增高。如患者本身并不缺钙,只需加强功能锻炼便能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骨折病人还需注意避免不消化、糖份过高以及如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胀气或不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食欲和引发便秘。忌服三七片,初期服用有助于收缩血管止血,但长期食用不利于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