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康复治疗
为了有效地促进骨折的临床康复治疗,我们可以将康复过程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骨折固定期(早期)和骨折愈合期(后期)。让我们深入理解并这两个时期的康复要点。
一、骨折固定期(早期)
在骨折的早期阶段,肿胀和疼痛是主要的挑战。这一时期的康复治疗重点应放在消除肿胀和控制疼痛上。
1. 抬高肢体:将肢体远端抬高至高于近端,近端则高于心脏平面,有助于减轻肿胀。
2. 主动运动:主动运动是消除水肿的最有效方法。包括患侧上肢未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运动轴上的主动活动,必要时可给予助力。每次运动约10分钟,每天多次。随着康复的进展,逐渐增加活动强度。
3. 物理疗法:多种物理疗法如超短波、紫外线、磁疗、超声波等,可帮助减轻肿胀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痂形成。
二、骨折愈合期(后期)
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治疗重点转向消除残存肿胀,软化和牵伸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及训练肌肉的灵巧度。
1. 物理治疗:采用蜡疗、红外线、短波、热敷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
2. 按摩:继热疗后进行按摩,着重于深推和按压,以牵伸粘连纤维及消除残存肿胀。
3. 运动锻炼:根据骨痂形成及内固定牢靠程度,开始主动运动。包括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在患者耐受范围内逐渐增大运动幅度,每天进行数次,每次约30分钟。
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暴力操作,避免造成新的组织损伤。通过遵循这些指导原则,患者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康复训练,恢复身体功能,减少残疾的风险。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也是成功康复的重要因素。在恢复之路:肌力和耐力的锻炼策略
当我们的肌力处于一级水平(通过MMT评估),我们需借助低频脉冲电刺激、被动运动以及助力运动等方式来激发肌肉活力。在这一阶段,助力运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我们必须确保助力适度,避免过多的助力阻碍患者自主运动的尝试。
随着肌力的逐步提升,达到2至3级时,我们的锻炼策略需要转变。主动运动应成为主导,而助力运动则转为辅助。在这个阶段,要鼓励患者尽可能多地自主运动,以促使肌肉力量的进一步恢复。
当肌力达到4级时,我们需要进行抗阻运动练习。这种练习方式能推动肌力向最大限度的方向恢复。抗阻运动不仅能帮助我们增强肌肉力量,还能提高肌肉的耐力,为后续的康复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上述的肌力锻炼方法,支具和矫型器的应用也至关重要。对于闭合性骨折的患者,使用支具不仅能稳定骨折部位,还能允许功能活动。这种支具的使用有助于骨折断面的接触,刺激更多的骨痂生成。长时间的稳定制动对骨愈合是不利的。在治疗间歇期,我们可以使用支具或矫型器固定患肢,以减少纤维组织的弹性回缩。随着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我们需要对支具和矫型器进行适时的调整,以确保其有效性。
作业疗法是另一种根据骨折后患者具体功能障碍进行的康复方法。我们从日常生活活动、手工操作劳动和文体活动中挑选出一些有助于患肢功能和技能恢复的活动,作为作业治疗的内容。这种疗法旨在帮助患者在实践中恢复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恢复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锻炼策略,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无论你是处于哪个康复阶段,都需要保持信心,坚持下去,相信最终能够战胜困难,重拾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