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骨质疏松是一个与年龄息息相关的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的风险也逐渐上升。在青少年时期,骨质的沉积速度大于吸收速度,骨矿物质密度在20岁左右达到峰值,并维持到40岁左右。此后,这一密度将逐渐下降,到80岁时可能降至50%。这是因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尤其是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水平下降,而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这些都加速了骨质疏松的发生。
运动与骨质疏松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运动对于正常的骨矿化至关重要。体育锻炼通过两个方面对骨骼产生积极影响:延缓骨量丢失和提高骨量和骨密度。从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应积极参与各种体育锻炼,从事多样化的活动,以不同强度作用于全身骨骼。对于成年人来说,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骨量的保存,但如果终止运动,则增加的骨量可能会再度丢失。长期不断的运动刺激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时,应遵循量力而行、劳逸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老人健身舞等运动。重要的是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废,并注意运动过程中的安全,防止摔伤。
骨质疏松与摄入牛奶量也呈正相关。营养为骨代谢提供合成的原料,其中钙与骨密度的关系极为密切。足量的钙摄入是骨骼健康发育的基本保证和正常生长及形成峰值骨量的物质基础。牛奶中不仅含有充足的钙,其优质蛋白质也是骨骼发育的重要因素。研究还发现,饮用牛奶可以提高体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1的水平,这对骨量的获得非常重要。
生活方式对骨质疏松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嗜烟酒、长期过量饮酒、慢性低营养状态等不良习惯,都可能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吸烟能抑制雌激素的合成,特别是青少年吸烟,可能影响骨峰值的形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尽可能保存体内的钙质,是预防骨质疏松的重要措施。
骨质疏松是一个多因素疾病,与年龄、运动、摄入牛奶量和生活方式等都有关。了解这些相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助于减缓骨质疏松的发生和发展,维护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