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酸腿疼当心骨质疏松找上门
当人们谈及骨质疏松这个词汇时,往往将其视为一种正常的生理退行性变化,而非一种疾病。我们常常忽略的是,腰酸腿疼、弓腰驼背等看似老龄化的现象,实际上是骨质疏松的疾病状态。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而应该积极预防和治疗。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呢?这是因为骨代谢出现异常,表现为骨质中钙含量的减少。具体来说,骨的吸收增加,骨的形成减少,矿化过程出现障碍。在中老年人群中,尤其是女性,由于身体器官功能的逐渐退化,影响骨钙代谢的三大激素出现紊乱和减少。这使得骨质的吸收不断增加,骨中钙质被溶解,形成游离钙,无法被身体利用,最终随尿液排出体外,导致钙质的大量丢失。骨形成也减少,无法矿化出新骨,使得骨重构的双重逆转,骨质中钙含量减少,骨小梁数目减少,间隙增大,骨质变软,最终形成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的患者很容易发生骨折,尤其是骨骼中的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的地方。因为松质骨主要由骨小梁组成,富含血液循环,承受负荷较小,一旦骨质疏松导致骨小梁的数目减少、骨皮质变薄,就非常容易发生骨折。而且,这些骨折常常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发生,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生了骨折,误以为这是正常的老化现象。
那么,骨质疏松会引起疼痛吗?是的,骨质疏松确实能够引起疼痛。这种疼痛通常出现在休息时或活动后,部位不固定,时间不确定,且并不持续。由于疼痛部位局部无异常发现,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风湿症、关节炎等。骨质疏松产生疼痛的机理非常复杂,可能与骨结构的破坏或骨组织承受压力受刺激有关。
那么如何才能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骨质疏松呢?骨质疏松的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很难从症状上判断。如果出现全身疼痛和不适,尤其是在早晨起床前较为明显,稍微活动一下后又好转的情况,这可能是骨质疏松的先兆。最简答的检查方式是在局部拍摄X光片,观察骨皮质和松质骨的骨小梁情况。这种检查方式需要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才能有所发现,因此不够准确。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的重要依据是到医院做骨量测定仪检查,根据骨量的数值来判断是否患有骨质疏松。
那么,骨质疏松能否预防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人的骨密度比西方人低约8%,这可能与人种和饮食习惯有关,因此我们比较容易出现骨质疏松。如果能够早期发现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的情况,并进行科学的治疗,约有一半的股骨颈及脊椎骨骨折是可以避免的。预防骨质疏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均衡饮食,摄取足够的钙质和维生素D;不吸烟、不大量饮酒;定期进行负重运动,如跑步、跳绳、有氧运动、网球及快步走等有益于骨骼的运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保持骨骼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