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肾虚是骨质疏松发病的关键
关于骨质疏松症,这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微观结构退化,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易于发生骨折。据专家介绍,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之后的第四大慢性病。目前,中国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患者人数已达八千万,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一点二亿人。
在中医的视野里,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深入于肾、脾和血瘀。肾虚,作为此病症发生的根本,骨之强劲与脆弱是肾中精气盛衰的直观表现。脾虚则是此病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胃功能衰退会导致精血亏虚,无法充分灌溉和营养,从而影响骨骼健康。而血瘀则是骨质疏松症的促进因素。在治疗时,中医在“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基础上进行补肾健脾,同时运用瘀血学说,强调在活血的基础上加重化瘀。
值得关注的是,中医药在现代社区服务中也着重关注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医强调辨证施治,不同的证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肾精不足的患者,表现为全身骨痛、骨骼变形、腰膝酸软、消瘦憔悴、反应迟钝,以及发落齿摇、耳鸣耳聋等症状。对于这些患者,治疗的原则主要是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临床常用的方剂如左归丸合虎潜丸加减,其中的熟地、龟板、山萸肉、菟丝子、白芍等药物能够滋阴养虚,补肝肾之阴;而锁阳、鹿胶则能温阳益精、养筋润燥;枸杞益精明目;黄柏、知母则可泻火清热。
除了内服药物,医生通常还会推荐患者使用一些中医外治疗法,如药膳、中药外敷、针灸、火罐等来进行调理缓解。比如,有一种中药外敷方法,将防风、威灵仙、川乌、草乌、透骨草、续断、狗脊等中药共研细末,每次取50-100克与醋调匀,装袋后敷于皮肤上,再在上面放置热水袋,每次30分钟,每日1-2次,疗程平均为30天,这种方法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这些中医特色疗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也为患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病,中医通过深入剖析病因,辨证施治,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中医外治疗法的应用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医的魅力与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