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突然腰痛或是骨质疏松
冯奶奶今年已是花甲之年,平日里身体十分健壮。昨日起床后,她感到腰部传来的疼痛让她几乎无法移动。老伴的帮助捶打并没有缓解她的痛苦,反而使疼痛加剧了。经过医院的细致检查,发现冯奶奶骨密度低下,被正式确诊为骨质疏松症。
在我国,50岁以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庞大,近7000万人深受其扰,但真正寻求医疗救助的人数却不足九百分之一。人到中年,骨质开始逐渐流失,这一过程导致了骨质疏松的出现。当骨量流失达到高峰,骨骼内部的微细结构骨小梁断裂的频率和范围就会扩大,这种“微小骨折”在多处发生,从而引发了骨痛。这种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尤其是腰背痛最为常见,而且疼痛的位置并不固定。
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具有特定的表现:在站立或久坐后、弯腰、运动、咳嗽时疼痛加剧,而坐下或躺下后疼痛减轻。日间的疼痛相对较轻,但在夜间和清晨时会加重。除了疼痛,骨质疏松还可能导致驼背和身高变矮等症状。由于脊椎椎体前部主要由松质骨构成,负重最多,因此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老年人的椎体压缩,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对于骨质疏松患者,需要服用专门的治疗药物。值得注意的是,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病症,一般需要持续服药3年,而有骨折病史的患者则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大约3~5年。
针对中老年人,我们强烈建议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测,以便及早发现并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在饮食方面,要确保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牛奶、奶酪、虾皮等高钙食品是理想的摄入来源。成人每日应摄入800毫克的钙,孕妇和哺乳期女性则需要1000毫克。补充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利用,延缓骨骼衰老。
运动也是保持骨骼健康的关键。骨骼的特性是“用进废退”,每天至少半小时的运动能延缓骨质流失。无论是快走、慢跑、乒乓球、羽毛球,还是老年人喜爱的扭秧歌,都是很好的运动选择。每天晒太阳20分钟也能帮助养护骨骼。通过合理的饮食结合适当的运动,我们有望保持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