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型肝炎病理变化相似
(一)肝脏呈现肿大形态,表面平滑。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其中最常见的是气球样变。进一步用电镜观察,可见内质网显著扩张,核糖体脱落,线粒体减少、嵴断裂,糖原减少甚至消失。高度气球样变可能发展为溶解性坏死,同时可见肝细胞嗜酸性变和凝固性坏死,电镜下表现为细胞器凝聚。肝细胞坏死可表现为单个或小群肝细胞的死亡,伴随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的变化相对不明显,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出现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肝窦内的枯否细胞增生肥大。肝细胞再生表现为肝细胞体积增大,部分肝细胞出现核丝分裂、双核现象,可能导致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其中型的病理改变与黄疸型相似但更为严重,小叶内淤胆现象明显,一些肝细胞浆内有胆色素滞留,肿胀的肝细胞之间可见毛细胞胆管淤胆。
(二)对于慢性迁延型肝炎,肝脏通常比正常大,质地较软。显微镜下的改变可以分为三类:慢性小叶性肝炎以肝细胞变性、坏死及小叶内炎性细胞浸润为主,汇管区变化较小;慢性间隔性肝炎则有轻度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伴随小叶内炎性细胞浸润,汇管区纤维组织伸入小叶内形成间隔,但间隔内炎性细胞较少,没有假小叶形成;慢性门脉性肝炎的肝细胞变性较轻,有少数点状坏死,汇管区有较多的炎性细胞浸润。
(三)在急性重型肝炎的情况下,肝脏体积明显缩小,边缘变薄,质地变软,包膜皱缩。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消失,只留下细胞网支架和肝窦,有大量中性、单核、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部分残留的网状结构中可见小胆管淤胆。亚急性重型肝炎的肝脏体积可能缩小或不缩小,质稍硬,表面和切面都有大小不等的再生现象。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新旧不等的大片坏死和桥形坏死,网织支架塌陷,有明显的汇管区集中现象。残存的肝细胞增生成团,呈现出假小叶样结构。慢性重型肝炎则是在慢性活动型肝炎或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新鲜的大块或亚大块坏死。
(四)淤胆型肝炎除了具有轻度急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外,还伴有明显的肝内淤胆现象。毛细胆管及小胆管内有胆栓形成,肝细胞浆内亦可看到胆色素淤滞。小胆管周围有明显的炎性细胞浸润。
以上各种病理变化都在深刻描绘着肝脏疾病的状态和进程。对于医学工作者和患者来说,理解这些病理变化有助于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