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早知道:常见特征有哪些?
脑瘫,一种令人痛心的疾病,却在孩子出生前后时常出现。这是一种运动功能障碍,伴随的可能还有智力低下、惊厥以及视觉与听觉的障碍。对于家长来说,早发现、早治疗是孩子走向未来的关键。
新生儿中,足月或近足月儿患脑瘫的比例令人震惊。尽管其确切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最近的研究指向了绒毛膜羊膜炎,这是一种包裹胎儿的薄膜的炎症。对于足月儿来说,预防这种炎症成为了预防脑瘫的关键。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行为中寻找到脑瘫的线索。出生后第一个月,如果婴儿仰卧时双下肢僵直,头颈伸直,肩臂回缩,那么家长就应该警惕。随着孩子的成长,3个月后,如果小孩双手握拳,拇指紧握在手掌中,一只手能张开而另一只手则紧握;到了7~8个月以后,不会爬、不会坐;到了1岁时,宝宝常用一只手去拿东西且表现不对称自主运动,这些都提示可能存在脑性瘫痪。
一旦诊断为小儿脑瘫,及早开展康复训练是不可或缺的。对于脑损伤儿的康复,我们通过视、听以及皮肤感觉这三个主要输入途径,给予适当的信息刺激。针对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这三个主要输出表现,进行比正常运动发育规律稍早的功能训练。
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宝宝头部的控制。在俯卧位时,鼓励宝宝双手支撑抬头、抬胸;在仰卧位时,伸展双上肢以激发其向前方、侧方伸手取物的意识,增强坐位的稳定性。
2. 爬行训练是脑损伤康复的重要方法。鼓励宝宝双上肢伸展支撑,下肢以膝关节支撑使躯干与大腿成90°角。在前方放置有声响、颜色鲜艳的玩具,诱发其向前交替伸手抓取;辅助其前行以刺激宝宝的运动能力。
3. 对于站立时足跟不能着地的宝宝,我们可以在其仰卧时握住足跟,以手掌压向足心,使足背向小腿方向背屈。穿戴足踝矫形器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矫正尖足,稳定踝关节,让宝宝更好地进行站立和行走训练。
4. 针对双手握拳的宝宝,我们要坚持做被动手指伸展活动。将其大拇指外展伸开,其他手指就容易伸开了。这不仅有助于手指的灵活性,也有助于改善宝宝的运动功能。
5. 除了运动训练外,语言训练同样重要。用颜色鲜艳的玩具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让他们模仿训练者的发声和发音。创造一个良好的言语环境,及时纠正异常的发音,帮助宝宝更好地发展语言能力。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到宝宝的一生,让我们携手为他们的未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