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艾滋的道德歧视
在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之际,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更要从社会道德的角度为艾滋病“洗去污名”。
近日,我国发布了首份关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歧视状况的调查报告,其中揭示的数字令人深思。高达四分之一的医务工作者、超过三分之一的官员和教师,在知晓感染者身份后持有负面和歧视态度。
就在前些天,广西南宁一名患艾滋病的男子因盗窃被意外打死,令人震惊的是,当地近千名村民竟然联名向检察官求情,认为打死艾滋病患者的嫌犯是“为民除害”。这种对艾滋病的歧视和偏见显然已经超越了对知识的无知,而深入到了社会道德的层面。
心理学家曾指出,歧视并不仅仅源于知识的缺乏,更源自疾病背后所承载的道德评价。我们的传统文化容易将艾滋病与道德歧视相联系,一旦某人被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立刻就会受到行为不检的质疑。这种歧视带来的“病耻感”已成为推动艾滋病歧视的重要因素。
因为害怕被贴上“艾滋病”的标签,北京某知名传染病医院甚至将“性病艾滋病门诊”更名为“皮肤性病门诊”。而一些因应社会舆论压力而回避艾滋病的举措,如刚刚试营业的大理男同性恋酒吧未能正式开张,都在无形中加剧了艾滋病的防治难度。这种带有道德成分的歧视导致许多高危性行为者不愿接受病毒检测,约60%的患者因此未被及时发现,这无疑增加了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风险。也让许多感染者因生活困难而从事传播病毒的职业。甚至一些同性恋群体因社会和家庭的压力不愿公开身份,被迫与异性恋人群结婚,从而增加了他们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和危险性。
消除艾滋病的道德歧视至关重要。正如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所言:“对于艾滋病这种充满犯罪感和耻辱感的疾病来说,将其从隐喻中剥离出来,具有解放和抚慰的作用。”我们应当努力消除附加在艾滋病身上的文化隐喻,给予患者充分的人道关怀。这不仅有助于增强他们与病魔抗争的信心和力量,更能在全社会范围内促进艾滋病的防治工作。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是“普遍可及和人权”,我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要实现这两个目标,消除艾滋病的道德歧视是重要前提。让我们用关爱取代歧视,用温暖驱散孤独,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获得尊严,我们的社会也将因此获得进步与文明。关注艾滋病,关爱生命,我们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