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老年人治疗骨质疏松三大误区
随着岁月的流逝,老年人面临骨质疏松症的风险逐渐上升。这是一个令人畏惧的话题,因为骨质疏松症带来的疼痛以及容易引发的骨质疏松性骨折。在广告的夸大宣传下,许多老年人开始盲目地补钙。但实际上,过度补钙对老年人来说并非有益,反而可能带来危害。这一切的误解主要源于老年人在认识上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误以为补钙能治愈骨质疏松。
许多老年人错误地认为骨质疏松是因为骨头变脆,因此需要吃钙片来防治。真相并非如此。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在人生的旅途中,骨量一般在30至35岁达到峰值,此后便开始逐渐丢失。要想保持骨头的硬朗,必须在年轻时打好基础。对于老年人来说,大量补钙并不能逆转骨量减少的趋势,也不可能治愈骨质疏松。
误区二:不辨病因盲目治疗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针对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一些老年人在治疗骨质疏松时,不加区分,一味地补钙,这可能会导致并发症的出现。例如,对于由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补充钙剂是非常有效的;但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盲目补钙只会无功而返。
目前,国际上尚未有能完全治愈骨质疏松的有效手段,我们只能预防和减缓其进程。像某些广告所宣传的那样,某种补钙制剂能治愈骨质疏松,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误区三:认为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年人误以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事实并非如此。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说,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可能导致高钙血症,甚至引起肾结石、血管钙化等并发症,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老年人在对待补钙问题上应该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正确认识骨质疏松,合理补钙,才能保持健康。对于任何健康问题,都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因为误解而走入治疗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