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自我康复很重要
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者如修复工程的基石、支架与后期维护,缺一不可。复位与固定为骨折愈合铺设了坚实的基础,但最终的治疗效果,却如同画龙点睛,取决于患者的功能锻炼。否则,即便骨折得以愈合,患者也可能面临肢体功能丧失的风险,甚至可能引发其他骨科疾病。
锁骨骨折的愈合期是一个关键的阶段。经过骨科处理后,直至骨折愈合、固定物拆除前的这段时间,患者需要格外注意。在此期间,由于活动相对减少,患者需保持科学的姿势,如睡眠时在木板床上仰卧,两肩之间垫高,保持“肩外展后伸位”,同时多做深呼吸,积极活动躯干和下肢。主动练习也必不可少,如握拳、伸指、分开手指、腕部屈伸、肘部屈伸等,这些动作幅度应尽量大,并逐渐增加用力程度。
第二周时,患者可以增加捏小球、对抗阻力屈伸腕部等运动。到了第三周,还可以尝试仰卧位,以头与双肘作为支撑进行挺胸练习。随着康复的进程,逐渐适应并增加运动量。
当外固定物被拆除后,进入康复的下一个阶段。在拆除固定物的头两天,患肢可以用颈腕悬吊带挂在胸前。除了继续之前的练习,还可以增加站立位向患肢侧屈,做肩部的前后摆动。从第三至第四天开始,应开始做肩关节各方向的主动运动。
对于老年骨折患者来说,股骨颈骨折是常见的类型之一。很多患者因经济原因住院时间较短,因此在家中的康复锻炼显得尤为重要。出院后八周内,患者可以做以下康复锻炼:首先是双侧大腿肌肉的舒缩运动,有意识地收缩、放松肌肉;其次是屈伸、旋转双侧踝关节;最后是抬高臀部运动。利用床上吊环,屈曲健膝关节,用健足蹬床,保持患肢在牵引下抬高臀部。这些运动有助于骨折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这一系列的有序康复锻炼,患者能够更有效地恢复身体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重拾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