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椎齿突骨折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枢椎齿突骨折:一种颈椎损伤的严峻挑战
枢椎齿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其发生率约占颈椎损伤的10%。由于其独特的解剖学结构,不愈合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这种损伤的存在可能导致急性延迟性颈椎脊髓压迫,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那么,枢椎齿突骨折有哪些表现,又该如何诊断呢?
其症状与寰枢椎脱位中的轻型病例相似,主要表现为颈部疼痛、局部压痛、活动受限,尤其是旋颈活动,患者可能会采取双手托头的被迫体位。还需要特别注意患者是否有伴发的脑震荡及其他损伤。
在不伴有寰枢关节脱位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颈髓受压症状。在搬动和诊治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引发不良后果。对这一病症的处理需要特别小心。
单纯性齿突骨折可以根据其特点分为三型:
Ⅰ型:此类型的齿突尖部骨折并不常见,可能是翼状韧带撕脱的结果。由于齿突尖韧带与两个斜行的翼状韧带在齿突尖部的附着,这一部位的骨折大多是稳定的。由于其大多无移位,并发症较少,预后一般较好。
Ⅱ型:这是齿突腰部骨折,占单纯性齿突骨折的70%左右。大多因头部侧屈暴力导致,也有部分是因为后伸力所致。因为这个部位的血供不佳,愈合率较低,需要手术的比例较高。
Ⅲ型:此类型的骨折线位于齿突基底部,主要由头颈部遭受屈曲暴力引起。骨折线可能延伸到枢椎椎体上部骨质及寰枢关节。但此处骨折较为稳定,如果愈合良好,预后一般较好。
诊断枢椎齿突骨折的主要依据包括详细询问外伤史、临床表现以及影像学检查。临床表现主要是颈部症状,需要注意头颈被迫体位。影像学检查,如X线平片、断层摄影、CT及MRI检查,对确诊及分型具有重要作用。读片时应注意骨折移位程度,位移超过5mm者,愈合多延迟。还可以依据颈咽间隙增宽进行判断。
枢椎齿突骨折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对于这一病症的处理需要特别小心,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