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理
深入骨质疏松症:成因与病理
骨质疏松症,这一在中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疾病,其背后的成因与病理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其背后的奥秘。
骨质疏松症在细胞层面的根本原因是成骨细胞功能的衰退,这导致了骨量的减少。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导致骨质丢失的因素众多且复杂,近年来研究发现与下列因素密切相关。
其一,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是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的骨吸收增加已成为公认的事实。雄激素也是调节骨代谢的重要激素,具有促进蛋白合成和骨基质合成的作用。有报道显示,中老年人的骨矿物质丢失量与血清性激素含量呈负相关。
其二,随着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也会导致骨代谢紊乱。人体有三种主要的钙调节激素:降钙素、甲状旁腺激素和125(OH)2D3。降钙素可以降低骨转换,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而甲状旁腺激素则使骨代谢更为活跃,促进骨吸收。125(OH)2D3则有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
老年人的牙齿脱落和消化功能降低也会影响营养的吸收。由于食欲不佳,营养摄入不足,尤其是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不足,这也导致了骨质疏松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蛋白质摄入的不足或过量都会对钙的平衡和骨钙含量产生负面影响。
户外运动的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机构负荷或体育锻炼可以增加骨转换率,刺激成骨细胞的生物活性,促进骨的重建和骨量的积累。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椎体BMD降低,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近年来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还发现骨质疏松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变异有密切关系。特定基因型的人群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对这一高危人群采取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骨质疏松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生理、营养、运动和生活习惯等多个方面。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了解这些成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