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 >>

  •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护理措施

    的护理:降低心脏负荷,防止心衰的发生 1.妊娠期护理 (1)加强孕期,定期产前检查或家庭访视 检查的次数和时间可按心脏功能的具体情况而定。同时接受心血管内科和产科高危门诊的共同监护,以了解心脏功能及胎儿情况,具体指导患者的饮食、生活规律、配合执...

  • 妊娠合并心脏病治疗的体会

    是严重的妊娠合并症。随着先天性心脏病诊断技术的提高和心脏手术的完善,先心病女性生存至育龄且妊娠者逐渐增加。的发病率有所升高,而孕产妇和围产儿的死亡率在下降。的发病率高而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率明显下降的原因,分析与下列因素有关:(1)对病人进行...

  • 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的处理原则

    妊娠期的处理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不宜妊娠的心脏病孕妇,应在妊娠12周前行人工流产。妊娠超过12周时,应密切监护,积极防治心力衰竭,度过妊娠与分娩。定期产前检查能及早发现心衰的早期征象。在妊娠20周前,应每2周行产前检查1次。在妊娠20周后...

  •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防治

    1.妊娠前 根据心脏代偿功能、病因、病变范围等考虑能否妊娠。心功能Ⅰ、Ⅱ级者,一般可以妊娠;心功能Ⅲ级及以上,或有心衰史者,均不宜妊娠。 2.妊娠期 (1)终止妊娠。不宜妊娠者,妊娠12周前行人工流产;妊娠中期则行引产加绝育术。有心衰者应先控制心衰...

  • 妊娠合并心脏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是产科的严重合并症。由于妊娠和分娩加重了心脏的负担,促使心脏功能进一步减退而导致心力衰竭,严重威胁母婴生命安全。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自理能力缺陷;②活动无耐力;③焦虑;④潜在并发症--充血性心力衰竭;⑤有感染的危险;⑥母乳喂养中断。 自理能力...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妇女所特有而又常见的疾病,以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发生母子死亡为临床特点。按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提高产前检查及处理,则可使妊高征引起的孕产妇死亡率明显降低。我国1984~1988年在...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哪些治疗措施?

    由于妊高征的病因至今未明,故至今仍是根据其好发因素以及病理生理变化特点采取解痉、降压、利尿及适时终止妊娠等原则治疗。 解痉药物硫酸镁的应用 硫酸镁仍为治疗妊高征的首选药物。国内外临床实践证明,硫酸镁仍为最好的解痉药物;在治疗先兆子痫及子痫时...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哪些临床表现?

    1.轻度妊高征 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压轻度升高,可伴轻度蛋白尿和(或)水肿,此阶段可持续数日至数周,或逐渐发展,或迅速恶化。 (1)高血压:孕妇在未孕前或20周前,血压(即基础血压)不高,而至妊娠20周后血压开始升高≥18.7/12kPa(140/90mmHg),或收缩压...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预防

    妊高征心脏病的预防:有关妊高征心力衰竭的预防关键有以下两点: (1)早期识别本症发生的可能性:有以下情况者应特别注意:①重度妊高征伴严重贫血或体重增加明显者;②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尤其在严冬或气候转变季节;③扩容指征不当而滥用者。凡以上情况...

  • 什么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简称妊高征,是妊娠期所特有的症候群,多发生在妊娠20周后至产后48小时内。以高血压、蛋白尿、水肿等为主要表现,严重时可出现抽搐、昏迷、心,肾功能衰竭,甚至母婴死亡。迄今为止,妊高征仍是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据1988年我国25个省市的流行...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命名与分类

    关于妊高征命名有不同看法,国内及日本均惯称妊娠中毒症,由于其病因末明。国外对其命名亦不相同,有称EPH综合征(水肿、蛋白尿、高血压综合征),EPH—gestosis(水肿、蛋白尿、高血压妊娠病),妊娠诱发高血压,免疫妊娠病及妊娠高血压状态等不同名称尽管当前...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病因病理

    一、病因病机 此病因妊娠而发生。中医认为,由于孕后脏腑之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致使母体阴血偏虚,阳气偏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因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化血,若肝血肾精不足,脾虚失运或化源不足,则胎失所养,孕疾由此而产生。其次是由于胎体...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哪些中医的病因病机

    因妊娠而发生。认为,由于孕后脏腑之血,下注冲任以养胎元,致使母体阴血偏虚,阳气偏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因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化血,若肝血肾精不足,脾虚失运或化源不足,则胎失所养,孕疾由此而产生。其次是由于胎体之逐渐长大,影响气机...

  •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有哪些西医病因病理

    妊娠高征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多年来一直是产科的重要课题。经过近百年的努力,病因学研究从最初的临床资料总结一动物模型的建立一组织细胞学观察,直至分子学水平研究,在滋养细胞缺血、血管内皮损伤,母—胎免疫平衡失调及遗传基因易患性等领域取得了大...

Copyright@2012-2025 湘120健康网[湖南健康网] www.xiang120.com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