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鼻出血
病机
可归为虚实两大类。属实者有肺热,胃火,肝火;属虚者有肝肾,阴虚肺燥,脾不统血。实证者因火热迫血妄行而致衄,虚证者因阴虚血热或气虚不摄血而鼻衄。
中医诊断
1.肺经热盛
证候:鼻衄发作突然,鼻血点滴而出,色鲜红,量不多,鼻腔干??感,可伴有咳嗽痰黄,口干身热。鼻肌膜色红或在易出血部位见有糜烂,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数。
辨析:燥热之邪犯肺,肺经热盛,热邪上壅鼻窍,伤及脉络,血溢脉外而鼻衄;邪热壅肺,故咳嗽痰黄;邪热未入里扰血,故出血不多;燥热伤津,则鼻干、口干、身热;舌、脉均为肺热之象。
2.胃热炽盛
证候:鼻衄量多,血色深红,鼻肌膜色红干燥,可见出血点。伴见烦渴引饮,或齿龈肿胀,衄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辨析:阳明为多气多血之府,其火最盛。胃热炽盛,上扰鼻窍,络伤血溢,故出血量多。热灼津亏,则口干,鼻燥,齿龈红肿,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脉均为胃热炽盛之象。
3.肝火上逆
证候:衄血较多,色深红,时作时止,来势骤急,伴有烦燥不安,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辨析: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肝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眩晕,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舌、脉均为肝火旺盛之象。
4.肝肾阴虚
证候:鼻衄时作时止,血色淡红,量不多,渗血沥沥。兼证:口干津少,耳鸣,目眩,心悸失眠。舌红绛少苔,脉细数。
辨析:肝肾阴方,虚火上炎,灼伤鼻窍,故鼻衄血色淡红,渗渗而出;虚火上扰清窍,故眩晕、耳鸣;水亏火炎,心肾不交则心悸失眠,口干津少。舌、脉均为阴虚之象。
5.阴虚肺燥
证候:涕中带血,量少,多于擤涕、揉鼻、喷嚏时诱发,鼻肌膜干燥或干萎,或有干痂附着,伴有口干、咽燥、咳嗽少痰。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辨析:燥邪伤津,肺阴不足,津液无以上润,则鼻干、口干、咽燥,常有鼻衄发生;阴津亏耗,鼻失所养,肌膜干燥或干萎;肺阴不足则咳嗽少痰。舌、脉均为阴虚肺燥之象。
6.脾不统血
证候:鼻衄渗渗而出,淋漓难止,血色淡红,鼻肌膜可见表浅溃疡,出血量可少可多,但其势较缓;兼见面色不华,神倦懒言,头昏眼花,食少便溏;舌淡,苔薄,脉缓弱。
辨析:脾气虚,气不摄血,血无所主而外溢,气血不足,故衄血色淡;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无华;脾虚失运,故食少便溏,神倦懒言,舌、脉均为脾虚之征。
中医治疗
治疗中应根据病情,掌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在鼻衄发作时应采用冷敷,压迫止血,鼻内填塞等外治法止血,再分析鼻衄的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一、辨证选方
1.肺经热盛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血。
方药:黄芩汤(《医宗金鉴》)加减。黄芩9g,山栀子9g,12g,桑白皮12g,9g,6g,12g,丹皮12g,9g,15g,侧柏叶9g,9g,9g,6g,咳嗽痰稠者加瓜蒌仁、贝母。
2。胃热炽盛
治法:清胃泻火,凉血止血。
方药:清胃汤(《脉固症治》)合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黄芩15g,6g,12g,9g,升麻9g,生(先煎)30g,生地15g,丹皮12g,赤芍12g,犀角(冲服)2g,大蓟9g,白茅根15g、若失血过多,加、桑椹子等以养血止血。
3.肝火上逆
治法:清肝泻火,降逆止血。
方药: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6g,山栀子9g,黄芩9g,柴胡12g,木通6g,生地15g,车前子18g,2g,12g,甘草6g,羚羊角(冲服)1.5g,代赭石15g,15g,12g,侧柏叶9g。血量多可酌加白茅根、、等,口干甚者,可加麦冬、元参以养阴生津。
4.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养血止血。
方药:知柏地黄汤(《医方考》)加味。熟地黄15g,山萸肉9g,30g,茯苓12g,泽泻12g,丹皮6g,6g,6g,10g,旱莲草12g,桑椹子9g,仙鹤草9g,9g。
5.阴虚肺燥
治法:养阴清肺,润燥止血。
方药:养阴清肺汤《玉钥》)加减。生地黄15g,麦冬9g,15g,丹皮9g,12g,贝母9g,白茅根15g,旱莲草9g,藕节9g,侧柏叶9g,甘草6g。
6.脾不统血
治法:健脾益气,摄血止血。
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9g,15g,9g,茯苓12g,当归12g,生地15g,阿胶10g,木香9g,炒枣仁30g,5枚,仙鹤草30g,炭9g,桑椹子30g,桂圆肉6g。若大衄不止,出血过多,面色苍白,心神恍惚,有阴脱阳亡之危急证候,宜急投独参汤,或加以回阳救逆。
二、其他疗法
(一)冷敷法与压迫止血法
1.冷敷法:用冷水浸湿手中或冰袋,敷于患者额部或颈部,有抑阳降火,凉血止血的作用。《太平圣惠方·第三十七卷》道:"盛新汲水淋颈后宛中,淋不止。一两罐即瘥。"2.指压法:以手指掐压患者正中发际1~2寸处,或将两侧鼻翼向中线方向压迫止血。
(二)中药局部外用
1.香墨浓研,滴入鼻中。2.将云南白药、白及粉或粉吹入鼻腔出血处。压迫止血。3.将上述止血药或,百草霜,等涂于棉片上,贴于出血处或塞于鼻腔。4.用棉球浸透复方再蘸霜(西瓜霜主要成分为西瓜霜,黄连,贝母,,广豆根,梅片等)填塞局部1小时后取出,每日1次,连用3天;内服中药清肺止血汤(由黄芩,山栀,生地,丹皮,茅根,藕节炭,侧柏炭,茜草,桑白皮,当归,黄芪,甘草组方)取得较好效果。5."复方止血油"局部应用:将白及加工提取,加素粉,制成油剂。用时将止血油滴入棉片,塞于鼻出血部位。6.中药止血药膜的应用:以血余炭,、三七、、蒲黄、白及,、枯矾各等量加工成粉,过120目筛,以聚乙烯醇为基质成膜,紫外线消毒后备用,分成10×8cm大小,用时置于鼻出血处。7.研成细末,用时将棉球蘸白矾末,塞于鼻腔止血。8.研粉,用凡士林纱条粘着,填塞鼻腔止血,或取芦荟粉0.5~1g加温开水5~10ml搅化,滴鼻。9.将大黄碾成粉末,过筛后炒制成炭,用2%甘油水溶液浸制纱条或棉片,止血时应用。10.取蒲黄炭,麻黄素粉、氯霉素针以4:2:1比例,加维生素A、D滴剂适量,调成糊状,将其涂于出血点或糜烂面上。11.复方枯痔液鼻粘膜下注射:复方枯痔液由明矾、、血竭、、黄连、,加盐酸普鲁卡因组成,鼻出血时将复方枯痔液注入出血部位粘膜下,用药量以注药后隆起面积略大于出血范围为宜。
中药
1.三七粉:散瘀止血。鼻局部外用,或内服,每日3次,每次3g。(三七片每日3次,每次3片。)
2.云南白药:止血愈伤,鼻局部外用,或口服。每次0.25~0.5g,每日4次。
3.七厘散:定痛止血。每次口服1~1.5g,每日2次。
4.龙胆泻肝丸:泻肝火,降逆止血。每次6g口服,日2次。
5.知柏地黄丸:滋养肝肾,养血止血。日服2次,每次1丸。
6.归脾丸:健脾益气止血;日服2次,每次1丸。
7.阿胶:养血止血;捣碎后化于大枣煎汁中服用,每次10~30g,日服2次。复方阿胶口服液每次口服1支,日服2次。
8.仙鹤草素注射液:收敛上血。每次肌注2ml,每日1~2次。
1.取穴上星,委中,合谷,少商,气海,足三里。先于委中,少商刺血,再刺上星,合谷,留针2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
2.火柴灸治疗鼻衄:在磷片上划燃后,对准少商穴迅速点灸,手法轻,瞬时灸穴,听到"啪"的响声即可,灸后局部出现米粒大瘢痕,再以同法点灸身柱,鼻衄明显减轻。
3.指压百劳穴2~5分,可止鼻衄。
4.耳针止鼻衄:取鼻的同侧耳穴内鼻,外鼻,神门等耳穴按压粒,可作为鼻衄的辅助治疗。
5.导引法:令病人双足浸入温水中或将捣烂,敷于足心涌泉穴上。亦可将吴茱萸捣成末状,炒热,调醋,敷于双足上。有引血下行,减轻鼻衄的功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鼻出血为耳鼻喉科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采用压迫止血,烧灼出血点,鼻腔堵塞及应用止血药物等治疗多能奏效,但在临床中也常遇到一些难治的鼻出血,既使后鼻孔填塞和颈外动脉及其分枝结扎或栓塞也未能止血,至于单纯的鼻腔填塞后,反复渗血,无明显出血点者更屡见不鲜,经中医辨证施治,配合中药治疗,多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1.鼻腔填塞后如仍有出血者,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辨证选方,标本兼治。
2.鼻腔局部外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许多外治中药如三七粉,云南白药、马勃等很早就应用于鼻出血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的疗效。对轻度鼻出血,单独应用便可止血,病情较重者尚需与西医的常规止血方法结合起来治疗。
3.对顽固性鼻出血,尤其经多次填塞后伴有鼻中隔糜烂者,或找不到出血部位而渗血较多的病人,应及早服用中药。
4.对严重鼻出血,血色素下降,血容量不足,需要输血以及全身情况衰竭者,无论是否已经止血均应进行中西医治疗,对于巩固疗效和改善全身情况都是积
鼻出血专家免费咨询热线:湖南健康(湘120)
中医药
- 口腔扁平苔癣的中医治疗 口腔扁平苔藓的中医治疗方法
- 南京中医药大学泰州校区
- 48岁阿姨再高考考上大学学中医
- 感染新冠居家中医药干预指引
- 口腔苔藓中医治疗方法 口腔扁平苔藓中医叫什么病
- 哪家医院中医好 哪个医院看中医好
- 膏方机中药浓缩设备 浓缩膏方机器
-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总院地址
-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研究生招生官网
- 甲状腺4a中医能治好吗 甲状腺4a用中医怎么治疗
- 佛山中医骨科 佛山中医骨科简介
- 老中医的快乐生活 老中医的故事免费阅读
- 昆明中医胃肠医院 昆明中医胃肠医院怎么样
- 甲骨文的发现与哪两味中药有关 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了什么_
- 90后冒充老中医卖壮阳药赚900万 36名假中医卖壮阳药
- 甲亢中医怎么治疗 中医怎么治疗甲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