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丙肝须从血入
不久前,有两起血液透析违规操作事件,导致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随着卫生部公布的2007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数据显示丙型肝炎病例数较2006年上升了30.01%,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针对这一严峻情况,金教授为我们深入了丙肝的传染途径、危害及预防措施。
金教授指出,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输新鲜血浆、凝血因子、血小板浓缩液以及白蛋白等血制品都有可能成为传播媒介。而且,受血次数越多,感染率越高。除此之外,性接触、母婴传播也是丙肝的传染途径。令人惊讶的是,丙肝病人的精液、阴道分泌物中可能含有丙肝病毒的核糖核酸,虽然性传播几率较低,但仍需警惕。宫内感染、产时及生育后感染以及感染母亲带病毒的唾液也可能导致母婴传播。
丙肝被称为“沉默的疾病”,因为大部分感染者在感染后数十年内可能无任何症状。一旦发病,约85%的人会发展为慢性肝炎。病毒侵犯肝脏后,会引发体内的免疫反应,试图清除已感染的肝细胞,这一过程可能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丙肝病毒引发肝细胞癌是通过肝脏发展而来,而饮酒会加速这一过程。
在防治方面,金教授强调,目前尚未有丙肝疫苗用于临床,因此预防成为关键。公众应做好自我保护,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尽量避免输血或使用血制品。由于患者在需要输血时往往没有选择余地,因此医源性预防应放在首位。供血者必须接受严格的筛查,包括肝功能检查、丙肝抗原和抗体检测,阳性者不得成为供血者。输液、注射、穿刺等操作都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杜绝注射器反复使用,确保一人一针一管。
除此之外,金教授还建议公众要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以尽早发现病情并接受治疗。一旦确诊为丙肝,患者应积极进行系统科学的抗病毒治疗。通过这些措施,我们有望有效预防和控制丙肝的传播,保护公众的健康。